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完全以教材和参考书为依据。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不利于教学进程的教学设计与内容的调整。这种运用教材的方式,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即便在小学数学教材有了很大改进的今天,教师也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教材,结合本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拓宽知识点,充实数学内容
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是沟通师生关系的一种媒介。教师尊重教材,但不要迷信教材,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材。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能只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教什么。一节好课决不能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而应该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的窗口。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为教师参与教材建设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要求老师要具备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捕捉各种有用的信息,作为对课程教材的必须补充。
例如,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后,我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选一天当家理财,把一天家里的支出情况做详细的记录。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当家感受——分析、整理数据的方法——依据手中的材料估算家庭一个月的支出情况——收、支对比,感受父母当家的艰辛——帮老师理财(出示一个月的收入、预支情况,在支出大于收入时,让学生讨论出最佳的理财方案。)——谈学习收获等教学流程,从而使学生体会当家的真实感受,体会父母的辛苦,同时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培养多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参加实践活动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教学行程问题中的基本相遇问题后,我把知识点拓宽为: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相遇时距中点3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学生当然感到困惑重重,我让学生充分感知题意后,用表演的形式把题意表达出来,学生恍然大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二、加工教材内容,使数学乐趣无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内容富有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性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如果以活泼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方式展现学习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乐趣无穷。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成两组——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创设出一个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掌握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教学“7的认识”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用去小兔家做客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把各个知识点设在了去小兔家路上发生的小故事之中:在小兔家认识7——帮小松鼠分船过河学习7的分解——森林运动会中学习基数和序数——来到小兔家进行了巩固、延伸练习。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
三、调整、改变教材内容,使教学变难为易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调整和改变教材中的部分内容。
例如,我根据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度先强后弱的特点,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概念后,先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再教学正方形周长计算。这样调换例题顺序后,较复杂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就能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在此基础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教师按部就班授课的时间,学生也有了自己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总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是教学的重要参考,不是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成为教材的主动使用者和建构者,灵活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