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的探索和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当前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经过成功的尝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小学数学复习课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梳理沟通,构建框架 → 迁移内化,形成网络 → 实践应用,发掘潜能。使复习课的学习过程也表现为一个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建构的过程。并在实践中提出了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思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激活知识;在动态的操作活动中梳理知识;在开放的实践应用中创新知识。
关键词: 复习 梳理 建构
一种现象--沉闷 ,单一,乏味
现象
镜头A:第十一册分数乘法单元复习
师:前面几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作业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师以学生经常出错的习题为例题进行分析讲解)
师:以后要注意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下面做作业,把p29第4--6做在作业本上,1--3做在书上。
生1:我猜到了,书上的我已经做好。(刚才,老师在讲解时,偷偷在书上做)
生2:唉,这么多啊!
生3:计算题我最头疼了。
……
镜头B:第九册总复习
师:下面我们做作业,把书翻到第143页,把总复习的9-12做在作业本上,9-11题目也要抄。(9-12是判断和操作等形式)
生1:还要做?已经是第4遍了。
生2:嘻嘻!答案我都知道了。
生3:偷偷地在书包里找以前做过的本子。
……
思考
上面两个镜头是目前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教学的一个缩影: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怨声载道。教师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累得不行,学生苦不堪言,而收效未必有多大。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评优课或者研讨课,最普遍也最常见的基本上都是新授课或者活动课。记得在去年全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所听的中高段二十节课中仅仅出现了两节复习课,而低段十几节课中一节复习课都没有,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在对学校的数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复习课最难上,平时教学基本套用练习课的形式;70%学生认为复习课就是做试卷,做习题,觉得"复习课没劲"。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这样的理念促使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功能进行再思考: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更应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复习不应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延伸和整合的过程;复习不应是试卷、习题大量操练的过程,而应是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
一次经历--开放,活跃,有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