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境,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那些因素变化,会生成那些新的资源。我 理解的“预设”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不确定因素的预先思考和应对策略。教师的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是预设是事前设定的,但也应提前做好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的准备。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的教学片断
预设
⑴把全班43人根据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分成11个组,每组4名同学,好、中、差的学生比例是
1:2:1。指名一位优生为小组长,两位为汇报员,一名作记录员。
⑵准备锐角、钝角、直角各2个。
⑶让小组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先讨论,再操作,预计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把这6个角按比直角小、等于直角和比直角大三种情况进行分类。
生 成
师:“今天我们找到了不少角,如果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们会分类吗?
生:“会!”
师:“请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这张纸,组织组员讨论、观察,再合作进行分类,分好后选一名代表说说理由。”(各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再分工合作,有的用尺量、有的记录、有的拼角,学生都很投入学习过程中,并顺利得到答案。)
组1代表:“我们把这6个角分成两类,把第⑵⑷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是直角;其余的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师:“这一组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可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组2代表:“我们把⑴⑸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比直角小;把⑵⑷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直角;把⑶⑹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一共三类。”
师:“这个组分得真仔细,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是怎能样知道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的呢?”
组2学生:“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的。”
组3学生:“有的角尖尖的,我一看就知道比直角小,还有的角像打开的大扇子,肯定比直角大。”
……
在这个案例片断中,我对学生判断角的种类的预设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而课堂的生成却还有:可以用目测、估算的方法判断。我预设学生把6个角分类的方法是按比直角小、比直角大、等于直角三种情况来分,而教学的生成却增加一种:有小组直接分成直角和非直角两类。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适当有效的预设能促进新资源的生成。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会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因此预设和生成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