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我来到了美丽的江海门户——海门,参加《全国“学成导航·活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和潘小明的课,参加了专家学者们主题讲座,让我感受非常的深刻。我想谈谈这两天来我的收获。
首先,对“学程导航”的理解。在去海门之前,我对“学程导航”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其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却不甚了解。在活动的开始,许新海博士在开幕式中就为我们深入简出的讲解了“学程导航”核心价值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学程导航直接指向于学生围绕着日常教学的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什么)、学习过程(怎么学)、学习标准(学到什么程度)”开展了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我认为学程导航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路”优先,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路”优先,“以学定教”,教师跟着学程走,学生是学习的、课堂的主人,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与我们日常教学教学活动中所提到的“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思考不谋而合。海门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围绕着这样的先进教学理念,创设了“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主要分为“备课基本模块”和“课堂基本模块”。对于“备课基本模块”又分为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调整反思、作业设计;“课堂基本模块”分为导学设计、任务驱动、自主阅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评价反思。在21日下午的课堂展示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整个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展开,为学生的“学”而“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海门实验学校姚新付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一课。姚老师首先出示例1的天平图,请学生说说图的意思。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进而明确了等式的概念。接着,在“古知介绍”环节中,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围绕着课堂思考:围绕着课题“认识方程”,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了解点什么内容?结果我们的学生提出了两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姚老师这节课,就围绕这学生最想知道的两个问题开展,帮助学生认识方程、体验方程的作用。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发展了数学思维,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我想说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词“兴趣”和“思维”。两位特级老师不约而同的在课后评价中提到而且是反复地提到。例如:华老师在其课前慎思中就提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有什么两样。”,告诉我们人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有思维;而机器只会做重复的训练。指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教死了,把“数学”教成了“绝对真理””。应该说,在“应试教育”还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老师在教数学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可以原谅的,甚至也是无奈的。至少我以前是这样理解的。但是,华老师举了他在村小、县实小和北京二小中三次带班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广大老师,“数学课是可以将它上成思维体操课的。”正是在这样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华老师的课孩子们上的津津有味,原本四十分钟一节的数学课超时20分钟,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继续沉浸在与华老师思维的碰撞中,还是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都跟着华老师的思维“一起飞,并继续飞!”,让“规律多走一步”!而潘小明老师更是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知识”和“情感”是可以通过思维来传递和产生的。潘老师认为“思维(即会学)是数学学习的抓手”,而“思维的训练”在“发现解决问题”中体现,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则在于 “设计问题情境”好的、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力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设计出好的问题情境呢?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在于对于教师是否善于“寻找问题空间”,对于所要教学的知识,教师看到的“深度”和“广度”有关,教师如果能够“站的高、看的远”,看到更广阔的“问题空间”。这些能力的产生源于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两个素质“解读教材的能力”和“读懂学生的能力”。潘老师以解读人教版三下《数学广角》为例。
教师如果不深入解读教材的话,只会看到一些表面,而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如“看到教材告诉用表格没有办法明确看出有多少的人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这样的教材解读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名师是怎样解读教材的呢思考:“用图表示就清楚了?”,“不用图表示就不清楚了?”,“学生有哪些经验?”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把握了教材、读懂教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此外,潘老师还要求我们教师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学习,产生需要的时候才合适。”(潘小明语),而他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潘老师在教学《数学广角》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育才小学举行跳绳、踢毽子比赛。三年级共有3个班级,每班选出7个学生参加跳绳比赛,选出5个学生参加踢毽子比赛。三年级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了跳绳、踢毽子比赛?”请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想法,最后的交流结果是“孩子们坚信一共有36个学生参加了比赛”。而潘老师的一个“是吗?”更坚信了孩子的认识。潘老师并不急于引导,因为他知道孩子们的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算是正确的。接着,他出示了三(1)班的参赛名单
这时候孩子们产生了思维的冲突,产生了学习的需要。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断的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产生的问题,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同样也看到了潘老师厚实的数学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潘老师不断的渗透着数形结合、集合等数学思想。最后潘老师在讲座中提高这样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指明了我今后数学课发展的方向。“好的问题情境能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和想法。”
“学生的思维是不能替代的。”因此课上要做到这样三点“独立思考,舍得花时间;独立思考,教师应关注于学生和学生产生的问题,思考解决的策略;做好互动,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不要拘泥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7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