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在现实背景下去感受和体验数,从而具体深刻地把握数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说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等等都是一个具体的数;自己的组别、家里的门牌号码、自己的座位号等,都是由数组成的。通过对一些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再如,认识大数时,让学生猜想学校操场能容纳多少人?能容纳多少辆大客车;体育场一面看台上能坐多少人?昆明市有多少小学生,是我们学校学生数的几倍?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和体会大数的情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感。
二、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是学生有无良好数感的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1.重视口算训练。口算能反映人们对数和运算的理解、应用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加强口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我在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中,先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整十、整百、整万数的加减法,然后指导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归纳口算的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发展到其他非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培养了数感。
2.强化估算训练。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数感,必须加强学生的估算。估算反映了人们对实际情境中数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对自己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如207+296,学生可以把它看作200+300,估计得数大约是500;48×32可以按40×30估计得数一定比1200大,也可以按50×40估计得数肯定比2000小,还可以按50×30估计得数在1500左右,教师可适时对学生的合理估算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如: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某校组织97名学生购票进公园,估计带800元钱足够购买门票了。估算比精确算出97×8的结果更灵活,更实用,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数感。
3.提倡算法多样。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局限于认知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的体验。如,25×32=?可以分别用25×4×8;(25×30)+(25×2);5×(5×32)等算出结果,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另外,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31个人要过河,每条船最多可坐5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计算31÷5=6……1人,知道需要7条船,但“怎样乘船才合理”的方案却不止一个,如可以5条船各乘5人,另外两条船各乘3人(也可以1条船乘4人,另1条船乘2人)等。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感觉到了创造的乐趣,也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方法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避免了单一的程式化的算法传授和机械训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