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态语是指除语言文字以外的一切交际因素,它是通过人体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或表现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占信息交流总量的60%以上。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冲击力(1)=O.07×言辞+0.38×声音+0.55×体态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准确、恰当、适时、自然地运用体态语,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体态语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不强,上课铃响过,常常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玩闹之中。此时,教师如果只一味地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学生:坐直!安静!别说话!虽然暂时有效,但容易给学生造成畏惧感.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数学课失去兴趣。教师不妨用严肃的目光环视学生,或直接与不守纪律的学生对视,或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这样,学生从你的目光中会读懂你的心理,从而自觉地坐直身子等待上课,长期与学生进行眉目传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意志力薄弱,课堂上常出现开小差、做小动作、同桌窃窃私语等现象。有的教师为能“镇”住学生,采取站黑板、训斥、讽刺谩骂等粗暴的方法,这样,既容易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又影响教学的流畅性。此时,恰当地利用体态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提高声调或放慢讲课速度,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用目光与他(她)相对.以示提醒,也可一边讲课,一边若无其事地走向他(她),轻轻地拍拍他(她)的肩膀,把他(她)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二、体态语能有效地化解知识的难点
数学教学中,对难点的突破方法是多样的,但体态语具有独特的功效。它既是有声音的辅助形式,又能对重点知识起强调作用。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深感抽象、不易掌握。
教师可利用手势语,通过肢体比划,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学生对“相对、相向、同向、背向”等数学名词概念容易混淆,而且这些名词很难用语言说清,若教师能通过体态动作的演示来说明,则能把词意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态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维持二十分钟左右。数学课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在新知探究后,很难再有很高的情绪参与学习之中,尤其在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时,教师只是频繁地让学生练习、回答、板演,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乏味感。若教师能将有些题型让学生用体态语表现出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让学生分别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叉开表示“<”和“>”,在进行判断分析时.“勾”可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演示,“×”则可用左、右手食指交叉的方式表达,教师检查学生的想法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后用手势演示,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会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避免集体回答时,有滥竽充数的现象,便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程序。同时,手势表示学生喜闻乐见,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