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秋天的田野可美了,你们想不想去秋游?(想)让我们一起去秋游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大雁正在往南飞,蝴蝶在花中起舞,蜻蜓在林中嬉戏,七星瓢虫在叶蔓上散步……(画面很美,学生看得很入神)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有花、有草、有树、有蝴蝶、有大雁、有蜻蜓、有七星瓢虫……
(课件出示蝴蝶的放大图)
师:你们觉得这只蝴蝶美吗?哪儿美?
生1:颜色很鲜艳。
生2:翅膀的形状很美。
生3:翅膀上的花纹很美。
生4:翅膀的颜色很漂亮。
……
师:你们仔细观察蝴蝶左右两边的翅膀,觉得左右两边的翅膀怎么样?
(学生沉寂了一会儿)
生5:两边翅膀的花纹一样,颜色也一样。
师:这只蝴蝶两边的翅膀完全一样,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吧。
此时方引入新课,而时间已过了五分钟。
[评析:听后我细细品味学生的表现:在欣赏秋景时,学生是入神的;在汇报所看见的事物时,学生是踊跃的;在交流“蝴蝶哪儿美”时,学生是热烈的;但在所述答案总未得到肯定时,学生是沉寂的。学生的情绪由热渐冷,冷却于“蝴蝶美吗?蝴蝶哪儿美”等问题。教师要的答案是什么?显然,教师期待学生说出的是“蝴蝶翅膀的两边完全一样”。学生回答的是“蝴蝶颜色很鲜艳”、“蝴蝶翅膀的形状很美”、“蝴蝶翅膀的花纹很美”等,游离于教师预设之外。师生关注错位,为何会如此?仔细思量,所有这些归结于教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生活外衣(秋景)。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创设秋景(景中暗藏着很多对称物体的图像)学生欣赏——学生汇报所看见的事物——集中观察其中的一个图形,由学生发现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这件外衣制作用心,动态的画面、鲜活的内容、鲜艳的色彩加之优美的音乐,一切正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但此时的欣赏毫无目的,而毫无目的的欣赏学生关注的只能是事物的丰富、颜色的美、形状的美,学生的回答情理之中。一“衣”障目。]
笔者曾听过同样的一节课,课的导入虽简易但巧妙,轻松地引出了教学的无限精彩。
片断二:
教师拿出了一件儿童棉袄(衣袖可拆可装式的),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看到这件奇怪的衣服,学生顿时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笑什么?
生:太难看了。
师:是吗?哦,是不太好看。你们想想办法,让它变得好看些吧。
(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
生1:老师,将那只袖子拿掉。
师(拿掉那只袖子):现在怎样?
生:漂亮了,两边完全一样了。
生2: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
(教师将衣服还原成有一只袖子的样子)
生3:给它再装上一只袖子,这样两边也完全一样了。
师(按他所说再装上一只袖子):现在漂亮了吗?
师(微笑着):同学们真厉害,想出了两种不同的办法,让这件衣服变漂亮了。这两种方法不同,但老师认为他们想到一块去了,知道为什么吗?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吗?
生:都是把这件衣服两边变得完全一样,衣服就变漂亮了。
(教师适时板书:两边完全一样)
[评析:这节课中,教师选用的只是一件平常的学生外衣(只有一只袖子),让它很特别地呈现于学生的视野之中。恰是这一只袖子的外衣引出了无限精彩,变成了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这件奇怪的外衣让学生哄堂大笑,营造了热烈而宽松的课堂气氛,热情从这里点燃。这样,学生自然地主动借助生活经验,很轻松地让衣服重新变得漂亮起来。最后,教师精心的设问“他们想到一块去了,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吗”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潜意识“让衣服的两边完全一样”唤醒,一语道破。]
反思:
两件外衣,不同的引入。片断二以实物巧设疑问引入,片断一则代表着目前教师的普遍倾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我不禁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情境应如何创设?
首先,情境应“因需而生”。常见教师在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时,总是刻意地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情境来引入所要学的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常常会为寻找一个合适且又有创意的情境冥思苦想几天、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此便创设了许多杜撰的生活情境,便生成了很多牵强的生活故事,数学教学内容便硬生生地被套上了华丽却并不适合的生活外衣。数学源于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当将数学教学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