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什么?著名的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书中写道:“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就是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形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的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孩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或一、两个教育活动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长期不懈地抓住这个德育工作重点,坚持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种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和持久的学习行动。它往往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甚至表现在性格特征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分散,使意志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二)学生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于身心健康,而且降低学习效果。如:课前不预习、不专心听讲、不积极发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没有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这都属于不良的学习习惯。
例如: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而且在他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制约了他束缚了他的手脚,我帮他把影响他前进的“敌人”列在了一张纸上,如:边吃东西边写作业,早晨总是迟到,要用的东西找不到,作业写了忘带,或者上课作业拖拖拉拉等诸如此类习惯,这些坏习惯如果不及时用适宜的方法改正,就会慢慢的从树苗长成小树,之后是大树,长成大树后就会很难更改,所以在栽种小苗的时候就需要整形、剪枝,不断的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这个孩子的习惯,家长也大伤脑筋。我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得知他在家长得溺爱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坏毛病,于是,便为他开了一张“药方”,让家长在家监督,我在校监督。只要孩子在家能做到的家长就奖励孩子一颗星,在学校做到的我也给他一颗星,每次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奖励,反之不奖励,但会表示出很遗憾的样子给他看,不作任何批评。其实目的很显然,就是要让他在强制、心理暗示和积极的鼓励下,改变一种不良习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帮助他客服最艰难的的心理克服期,并要不断的巩固他逐渐形成的好习惯,其实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使其摇摇欲坠形成的习惯逐渐稳定直至稳固。
二、影响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中的不良影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影响和伤害,致使学生在校内外表现出诸多不良习惯。
1、在校外表现为:打架、骂人、玩火、玩水、爬电杆、乱拿别人东西、毁伤动物和庄稼、不尊敬老人、外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2、在校内表现为:学习马虎、作业拖拉、上课不专心、在课堂上讲话、搞其它小动作、上课东张西望、学习无计划、在学习中不爱动脑筋,依赖老师和家长、迟到、抄作业、作业随便应付,字写的不好、课后说脏话、不讲卫生、乱扔纸屑、不爱护公物、乱花钱吃零食等。诸如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教学中的不重视。在小学阶段,我们为师者有时候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为师者没有办法改变和磨练一个学生的习惯的养成,那我们也许将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习惯可以造就性格,习惯可以让大脑聪慧,习惯可以让学习更有效。习惯的特点是根深蒂固,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习惯需要严加管教,如果行为习惯是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将影响人一生的成长,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所以,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行为习惯教育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从小处说,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学校的生源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以外地生为主,大部分孩子都是来这里借读的。就我们六年级来说,全班40人,就有二十几个是借读生,而且这些借读生有一部分都是去其他学校报名考试没有通过,被拒收的孩子,他们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家长大多是没有文化、在外进行体力劳动的社会人群,他们的流动性很大,孩子的学校也跟着家长打工地址的转变而改变,有时一个学期要换好几个学校,这样长期以来,孩子早已形成了懒散、随意的习惯,对学习没有一点点的重视,家长也从来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班,在我们学校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怎能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这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矫正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迫在眉睫。
三、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怎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到想学、乐学、勤学、善学呢?
(一)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习惯给予激励和指导。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润物细无声、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多些耐心,多些关心,不断的提醒和关爱学生,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给学生榜样.比如说: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很不好,作业拖拉,尤其是数学不愿意提笔计算,家长管不住,然后在上学期又旷课迟到,很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我就专门盯着他,给他制定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计划,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有好的表现就表扬,而且经常和他聊天谈心,不谈学习,谈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谈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开心和苦恼,慢慢的他和我交上了朋友,什么都和我说,而且他平常也不迟到,不旷课了,家长也连连说孩子变了,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还知道体谅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呢!所以我认为对待有问题的孩子可以找出出闪光点,予以激励,可以用赏识、期待的眼光看待这件事,给他时间,让他逐渐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肯定他认真做事的态度,这样他就会把这种认真的态度迁移到写其他的各个方面,习惯也就慢慢的养好了.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二)严字当头、从点滴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确立目标,正确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必须因为习惯所包含的方面太多,例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等等,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要养成哪些习惯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由学校、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良好习惯养成公约》等规定。通过制定规定,学习规定,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规定的制度一定要严、要细。当然,严要严而得法,而不是一味“蛮”严。
2、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工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采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开始,有时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着手,有时则可以从磨练学生意志或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有时还可以采取强化的方式特别是及时强化的方式,这样做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如: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在班内评选行为习惯好的同学作为班内的楷模,标兵,鼓励其在学习的习惯上起到带头作用,而且成了老师的小助手,随时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平时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矫正自己的行为,使更多的学生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
3、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培养。例如: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坐要端正,站要挺直,行走稳健,早晚要先脸漱口,做事要有始有终,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不追逐,不打闹,不喧哗,集队做到快、静、齐等等。慢慢地,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习惯成自然。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对他们施加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四)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监督来保证。
1、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1)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应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讲座,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习惯。
(五)师生共同成长。
1、鼓励上进,逐步实行。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低年级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学生自己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做到坚持。
2、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阶段,不仅担负着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既是一个能力培养问题,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在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力,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和谐局面,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在培养自己。要求学生那样去做,教师也必须做到,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身教重于言教。?教育人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3、要想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现在虽然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要进行多表扬,少批评。但是对学生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有部分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他会忘乎所以。“浮躁”的心理就会油然而生,因此就我行我素。我非常欣赏这么一句话:批评的目的,并不是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摧残,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我发现班上的个别班干部总是说别人不好,是他们不听话,我说了他们都不听.我知道以后,经过调查发现其实这些同学自己本身不能严于律己,起不到带头作用,所以就无法管理他人。所以我就找这些同学专门谈话,通过指出他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教给他们如何去做,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就反映这些班干部无论是从自身还是管理他人都很不错.有个班干部还给我写了个纸条,说:老师,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如果你不说出来我的问题,可能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不听我的话.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现在我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了.我认为学生不光要表扬,也要适当的进行批评.有了“你最棒”,也要有“你做的有问题”这两方面的教育, 才会使学生及时纠正前进的方向.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所以不要认为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无所谓,因为这一旦成为习惯,那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是有很多孩子还没毕业就休学的吗,有的还整天沉迷于网吧,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给多少家长带来了烦恼.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但又不能轻描淡写,视而不见。既要培养互尊自信,又不能使其自负。克服独生子女骄蛮、自私自利的不良行为,让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最后切记一点,遇事凡三思而后行,学生的行为是盲目的,我们的教育却不能盲目。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yw/2021-04-23/6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