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岛之魂》的故事发生在蒙古帝国扩张时期,那么在游戏与真实历史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下面请看玩家“洋葱的科学护理”分享的《对马岛之魂》历史背景介绍,希望能为各位玩家带来一些帮助。
历史上,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日本的征服战争,《对马岛之魂》就是以忽必烈第一次东征日本作为故事背景的一款游戏。那么值此《对马岛之魂》游戏发售之际,我们就来稍微详细地谈一谈忽必烈的第一次东征,即“文永之役”,以及他的第二次东征,即“弘安之役”的概况。相信在看完本文之后,你肯定能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本文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东征的背景及动机,就是那个年代的蒙古和日本大概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还有忽必烈为什么要进行东征。后半部分是两次东征的具体经过,以及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首先介绍一下交战双方当时的状况。通过一系列的战争,铁木真打败了草原上其他的部落和首领,在13世纪初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控制。1206年,他在斡难(wo nan)河源举行的蒙古国会上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随后,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蒙古铁骑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征服了一系列的文明国家。经过三次西征,蒙古人在亚欧大陆上建立起了窝阔台、察合台、钦察(金帐)、伊利(伊儿)四大汗国。而中国境内的西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也被次第消灭,终于形成了一个地跨亚欧,疆域空前辽阔的蒙古大帝国。
到了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接汗位。他继承先辈遗志,充分发挥蒙古人的传统艺能,继续扩大版图。在先后征服高丽及进攻南宋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开始把目光瞄向隔海相望的日本,希望通过遣使通好,使日本能跟高丽一样,成为蒙古的藩属国。但在数次遣使失败之后,忽必烈遂决心动用武力,以高丽为跳板发动东征日本的战争,强行将日本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
那么此时的日本正处在镰仓幕府时期,国内的军政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以“征夷大将军”为首的源氏武士集团手中,而日本天皇只是一个没有真正实权的,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然而,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死后无嗣,结果被势力强大的外戚北条家夺取了政权。所以,北条家以执权的名义在背后实际操纵着镰仓幕府。总而言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可以简单概括为“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在北条家”。
那么当元朝和高丽的使者带着一封措辞客气,但明显带有警告和威胁意味的国书到达日本之后,镰仓幕府则硬气地认为“国书内容十分无礼,不必回书”,对使者送来的国书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为防备在未来有可能到来的蒙古的入侵,镰仓幕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部署。不仅加强了西日本地区的防御工事,并下令让东部的武士也迁移到西部。总之,当时整个日本在蒙古军事入侵的威胁下,举国震动,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前紧张气氛之中。
下面我们继续说元朝东征日本的具体动机。其实不要说派兵攻打日本了,最初,日本这个国家甚至都没有存在于忽必烈的“世界观”里。1260年,忽必烈在给高丽的一封诏书里曾说:“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尔国与宋耳。”就是说,现在全天下还没有臣服于我大蒙古帝国的,可就只剩下你高丽和南宋了。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忽必烈的脑海里还没有日本这个国家,或者说日本还没有引起忽必烈的足够重视。直到1265年,忽必烈才从来元朝做生意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以及高丽人那儿偶然得知在高丽以东的大海中还有一个岛国日本还没有向蒙古称臣纳贡。
而此时的蒙古人正处于战争巅峰期,自信心更是爆棚。寻思我都快把世界打完了,你一个如此弹丸小国,应当主动前来通好,现在你却不闻不问,闷声不响,成何体统。于是,忽必烈想先通过派遣使者赴日交涉的和平方式,来使日本臣服。
1266年八月,忽必烈命兵部侍郎黑的和礼部侍郎殷(yin)弘持国书出使日本。最终,黑的等两名元朝官员和两名高丽的陪同人员带着那封措辞客气,但明显带有警告和威胁意味的国书到达了日本。我们可以选两句感受一下,比如国书中写到:“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欢若父子”。你看,高丽的大人们、乡亲们都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跟着我大元朝混了,我们虽然在名义上是君臣,但却像父子一样快乐呢。言下之意就是你要不要也来当我儿子呢。它里面还写道:“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至用兵,夫孰所好”。通过这种和平的方式,我希望我们能建立起一种亲切和睦的关系,我想谁都不喜欢打仗吧。所以这封国书里充满了来自忽必烈的嘲讽与威胁。
总之呢,日本在收到这样一封国书之后,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认为“蒙古人(もんこじん)、凶心(きょうしん)をさしはさみ、本朝を伺うべき……”(蒙古人怀有窥伺本朝的歹意),而且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自尊与自信,镰仓幕府的统治者自称:“日本は神国であるから、智(ち)を競う(きそう)べきに非ず(あらず)、力を持って争う(あらそう)べきに非ず”(日本永号神国,非可以智取,非可以力争),对蒙古人的国书采取了完全无视的态度。
总之,从1266年一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前,忽必烈几乎每年都派遣了使者前往日本,希望在高丽的协助下得到日本方面的答复。然而,一次次的遣使日本或是因为负责带路的高丽消极不合作而未能到达日本,或是因为即使到达日本,也完全得不到日方任何的有效回应,忽必烈的耐心逐渐被镰仓幕府和朝廷的冷淡态度和拒绝意见消耗殆尽。忽必烈曾说:“朕惟祖宗立法,凡不廷之国,先遣使诏谕,来则安抚如故,否则必致征讨”。忽必烈说到做到。
忽必烈东征还有军事战略上的动机。1234 年,蒙古灭金,和南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1252 年,大汗蒙哥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吐蕃(tu bo)诸部,占据了青藏地区;1255年,忽必烈派大将兀良合台,通过千里奔袭,攻占了大理国。到了1266 年,除了东面的大海,蒙古帝国已经完成了对南宋的三个方向的战略包围。如果将日本成功占领,将切断南宋有可能的外援之路,南宋将彻底成为瓮中之鳖。不过,如果当时忽必烈打开地图看一看的话,就能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地理上的错误,其实日本并不在南宋的东方,而在东北方,这两个地方远隔重洋,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什么南宋残余向东流亡逃窜,或者忽必烈占领日本之后,以日本为据点从南宋大后方的东海上发动突然袭击等这些战略,其实都不太可能实现。
除了上述比较直接的外交和战略方面的原因,忽必烈东征其实还有比较现实意义上的动机。一个就是经济层面,也就是掠夺日本的财富。还有一个原因是文化层面上的。就像天生喜欢战斗的赛亚人一样,蒙古则是一个有着征服传统的民族。成吉思汗曾说:“男子最大的乐事,在于压服乱众和战胜敌人,将其根绝,夺取其所有的一切,迫使其结发之妻痛哭,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以侍枕席。”由这些充满野心但不太文明的话语中可见,蒙古民族对武力征服与野蛮掠夺的热忱达到了一个近乎痴狂的地步。
到此,我们简要地陈述了一下忽必烈东征前交战双方的历史背景和忽必烈东征的原因和动机。那么下面我们就开始讲东征的具体经过。
忽必烈于1274 年和1281 年,先后两次发动了东征日本的战争。第一次东征史称“文永之役”,第二次东征史称“弘安之役”,两次东征被日本合称为“蒙古袭来”。
1274年10月,忽必烈命元帅忻都(xin du),右副元帅洪茶丘,左副元帅刘复亨率25000蒙汉军,又命高丽将领金方庆率8000三翼军,外加高丽的艄公水手等6700人,组成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高丽人组成的共计39700人的混编部队,乘900艘战舰从高丽的合浦出发,直捣日本。
10月5日,日本守军只出动百余骑迎战,被元军悉数消灭。随后至14日,东征军以强大的攻势接连攻下了对马岛、一岐岛。东征军的高丽部队在日本筑前登陆,主力部队在博多湾沿岸的博多、赤坂等地登陆。此时,日本九州的武士,甚至神社佛寺人员都争先恐后赶赴战场,与登陆的东征军大战于博多湾。但日本武士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日本传统的战法是:先发镝矢(di shi),也就是一种射出去有尖厉叫声的箭为号,然后一名武士出列,自报家门,接着叫阵格斗。但是元军哪管你这些,他们直接一哄而上,面对日军只顾射杀,然后合围,尽数歼之,干就完事儿了。如此,东征军在战术上使用了非常克制日本单人单骑冲锋的所谓集团战法,而且使用了日本人闻所未闻的叫做铁炮的新式火器。总之,蒙古“诸将凭高鸣鼓,指挥兵士,进退应鼓声。敌有陷阵者,则围而击之。又发铁炮,歼敌兵无算”。日军节节败退,被迫撤到太宰府附近。
虽然东征军凭借战术和武器方面的优势,灭敌无数。但军队入敌过深,士兵们也渐渐地显出疲惫之态,后方的辎重补给也得不到补充,东征军无法乘胜追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而且,就在这全军士气低迷的时候,高层将领之间又发生了战略指挥方面的分歧。高丽将领金方庆见当时形势对元军有利,力主连夜攻取太宰府,保住阵地以待援军。而元帅忻都却否定了金方庆的意见,建议巩固阵地,令20000多人的东征军返回船上休整,待明日再战。
然而就在当晚,风雨大作,“官军战船触崖石多破坏”,还有不少船只沉没和搁浅在日本海被日军俘获。在如此打击之下,东征军再也无心恋战,最终选择仓促撤退至高丽合浦。忽必烈的第一次东征就这样以撤军而告终。
反观另一边,面对这迷之胜利,日本守军们是既兴奋,又有一种惊魂未定的情绪。关于当时的情形,日本有一本史书,叫《八幡愚童训》,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二十一日の朝、博多湾(はかたわん)の海面(かいめん)をみると、蒙古軍(もうこぐん)の船(ふね)は一艘(いっそう)もなく、皆々(みなみな)馳(は)せ帰ってしまっている。……皆、滅(ほろ)んでしまうのかと一晩中(ひとばんじゅう)嘆(なげ)き明(あ)かしたというのに、どうして帰ってしまったのであろうか。ただ事とも思えない。皆、このことで泣き笑い(なきわらい)をしたものだ。”(二十一日早上,博多湾的海面上看不见一艘蒙古军船只,已经全部撤退。……众人原本还在整晚叹气是否败局已定,对蒙古军为何撤退甚是费解。众人面对这一情形全都喜极而泣)。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次东征,也就是“文永之役”的大至经过,但其中还有一点,也是很多学者在不停地研究与讨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导致东征军撤退的那场台风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发生过,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比如20 世纪 50 年代的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就认为“文永之役”没有发生过台风。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仍然有待学者们找到更加确凿的证据去解开。
那么在第一次东征之后,日本朝野上下无不洋溢在欢欣鼓舞的空气当中。他们把这场战役的胜利归功于神明,认为是神明召唤了“神风”,摧毁了蒙古舰队。日本知道蒙古人不会善罢甘休,为了预防下一次可能到来的进攻,镰仓幕府在西日本加强了防御部署,更加积极地进行备战。
反观另一边,虽然东征军这一趟日本之行可谓损失惨重,但蒙古元帅忻都回到国内面对忽必烈却隐瞒了事实。他对忽必烈说:“入其国,败之……虏掠四境而还。”我们不仅打败了他们,而且还四处抢劫了一圈再回来的。忽必烈听闻大喜,认为蒙元的威名已经震慑到了日本。他犒赏了众位将士,并且想趁热打铁,再次遣使通好,希望日本彻底臣服。于是在1275 年2月,忽必烈派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计议官撒都鲁丁、书状官董畏等,带一封国书,另外还派了高丽人郎将徐赞等30人作为带路,一共30余人出使日本。结果时任镰仓幕府统治者的北条时宗不但不接收国书,而且是一不做,二不休,“斩杜世忠、何文著、撒都鲁丁及书状官董畏、高丽人徐赞于龙口,枭其首。”也不知道当时的北条君哪来的自信,竟把使者都杀了,还枭首示众。不过可能是由于日方对消息进行了封锁,元朝使者被杀这一消息直到4年后的1279 年8月才被一个逃归的高丽水手传到高丽。一直到1280 年2月,这个时候,忽必烈都已经把南宋灭了,才知道派出去的人都被杀了。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即“弘安之役”的直接导火索。
1281年正月的第二次东征,元朝兵分东路军、江南军两路进发。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及金方庆、朴球、金周鼎等以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人,战船九百艘,发合浦”;江南军由“范文虎、李庭以船三千五百艘、兵十余万至次能、志贺二岛”。两军的总统帅是元朝宿将阿剌罕(a la han)。
除了正规军“东路军”之外,这里还出现了一支叫作“江南军”的部队,稍微插几句说说这个10余万的“江南军”是从哪儿来的。因为第二次东征是发生在1281年,而在两年前的1279年,忽必烈是把南宋灭了。那么灭亡了南宋的元朝自然是招降了大批的南宋降卒,但是这些降卒对于元朝来说简直如一个沉重的包袱:全部杀掉肯定不现实,毕竟忽必烈不想在众人面前做一个暴君;编入军队作为正规军使用,忽必烈也对他们缺乏信任,毕竟亡国降军,本身就军心低迷,作战能力是要打折扣的,而且可能影响其他军队;将他们遣散原籍,卸甲归田,那忽必烈更不放心了,这些经历过亡国之痛的南宋降卒一旦重新拿起武器武装起来,南宋就有可能东山再起,实现复辟。在杀俘、使用、释放,都不可取的情况下,忽必烈是选择了借刀杀人,将十万南宋降卒编为“江南军”,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统领,参加东征日本的战争。
按照战前计划,东路军取道高丽合浦,穿过对马海峡先登陆在一岐岛。江南军自庆元,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启航东渡日本,计划先占领平户岛,然后再”使人乘轻舟如一岐,召忻都、洪茶邱合兵共进,以六月望前,会于平户”。但这个时候,东征军统帅阿剌罕突然病逝,接替指挥的阿塔海又因生病迟迟未能到任,在无人负责的情况下范文虎所帅的江南军未能按期到达。尚未开战,先折主帅,给东征军蒙上了一层阴影。
1281年5月3日,东路军从合浦出航,在21日登陆对马岛,并在5天后攻入了一岐岛。根据战前计划,应在此等候江南军的联络。但忻都自恃有上次战争经验,又夺功心切,而无视两军会师的规定,贸然率军驶向了博多湾。从6月6日进入博多湾到13日,东路军一直和日军在博多湾一带进行着拉锯战。东路军因为低估日军的防御、不习惯海上生活、疫病流行等原因,损失惨重。忻都遂决定于6月15日撤军,驶向一岐岛,等待江南军的联络。
此时的江南军行进迟缓,六月中旬先遣部队才抵达一岐岛,与东路军联络。江南军统帅范文虎鉴于先遣部队早已出发,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尚未病愈到职的情况下,令江南军于6月18日自庆元分批出航。至七月末,两路大军才在平户岛顺利会师。此时元军兵力达到14万,按理说应乘势整理军队,展开进攻。但这时,两路统帅发生了意见不合,对于该不该进攻太宰府产生了迟疑。当舰队移至鹰岛时,“见山影沲(duo)波,疑暗在海口,不敢近。会青虬(qiu)见水上,海水作硫黄气,怪异百出,军心震骇”。东征军如惊弓之鸟,不仅开始畏缩不前,在日本海域面对海上特殊的自然景观都变得疑神疑鬼,士气已然低落到了极点。范文虎与忻都等将领也是犹犹豫豫,结果在异象丛生的海面上停留了一天。
然而,8月1日夜间,“暴风大扇,洪波滔天,烟飞云不敛,雷雨如暗夜”。日本人的“神风”再一次降临了。东征军“战船皆破坏终覆没,左副都元帅阿刺帖木儿以下溺死者无算,流尸随潮汐入浦口,积如邱陵”,其状可谓惨不忍睹。危难之下,范文虎等高级将领却抛弃了落海的东征军将士,独自乘船逃往高丽。残存在日本的士卒们最终都被日军歼灭,剩下的两三万人也都被日军俘虏。就这样,14万东征军几乎损失殆尽。忽必烈的第二次远征日本再次以惨败而告终。
经受了“弘安之役”的惨败之后,忽必烈一意孤行,备军造船,准备第三次东征日本。但是在朝野一致的反对下,被无限期地搁置了。除了备战,忽必烈还两次派遣了佛教僧侣出使日本,试图通过文化层面的感召,让日本欣心归附,但也都是无果而终。至此,元朝和日本之间除了民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官方之间,再无任何来往。1294 年,元世祖忽必烈驾崩,元朝东征日本的计划就此彻底终止。
《对马岛之魂》精华文章推荐 | |||
全任务图文攻略 | 实况解说视频 | 新手入门指南 | 传说任务攻略 |
技能效果 | 铠甲图鉴 | 白金攻略 | 历史背景介绍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youxi/2021-04-15/5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