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而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的指导单一,保守,学生则是被动接受。
一、设计理念多渠道 训练思维多样性
(一)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 训练多向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他又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就要求我们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讲,学生学练,而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劳心劳力”。因此作为教学双边互动学习中的主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即知识、才能、品德、人格的力量,调动必备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确立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还要学生懂得学法,了解教法,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实践“在做上教”,实现“真教”。针对当前学生作文水平的参差不齐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何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训练题以引导学生“发展其思考力”(朱绍禹语)是问题的关键。
由此笔者常常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树木、森林、气候》文题是由三个概念组成,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抓往了说理的关键,把概念间的关系说清楚了,问题也就分析透彻了,而三者的关系又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系统地阐发出来,做到既有理又有据,此类题材练习还可以引发为“逆境与成才”“自卑、自信、自强”为主题的作文,通过此类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二) 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 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说:“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诱发学生的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多方法的解决问题,多结果的表现问题。就下则材料,可运用多角度训练法写读后感。齐景公问娇小而机智的晏子:“我听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疏通文意后便知,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联想。最后统一了认识,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交流谓“和”,只有同一色彩,同一风格,意见苟同;不允许有异有补谓“同”。有同无和,集体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和无同,集体就无正气,一盘散沙。由此及人及物,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联想,就可立意广,思路宽:可涉及以下一些观点:A.人才的差导性 B.不拘一格降人才 C.万紫千红总是春 D.和谐与同一 E.求同与求异 F.有异有补、相得益彰 G.人云亦云与群策群力 H.集团结构的优化组合 I.万马奔腾与万马齐喑 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散乱零星的思维条理化。“四面八方的想”得越多,发散点就越多,文思就如汨汨之泉涌,顺畅而又自然。
(三) 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 训练侧向性思维能力
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事情,进行类比分析、或描写,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或创造新的意境。侧向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联想思维能力 ,写作中产生的联想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这类训练多以拓展思路弘扬题旨为目的。学生中存在一种写不下去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跟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同向的联想,在相同或相似事物之间进行。如笔者就拿教材中的课文作范文,讲授。延伸出去,拿王蒙《落叶》作例。“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天长地久,聪明的商家把假花作成半凋谢状,真是巧夺天工。然而,它却再也凋谢不下去了,生命与凋谢同在,幸耶?悲耶?”由此得出,作者由鲜花和人造花对比联想中,感悟生命。让学生领悟要善于联想,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认真的思索。不仅要搜集生活中的见闻,还要用心探究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就可以写出如教材中范文一般精致,又具真情实感的美文。
(四) 设计反叛性作文练习 训练逆向性思维能力
“反叛性”是创作中的个性体现,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追求。美国丹尼尔曾说:“有个性的人一定有创新,能创新必有个性”。学生喜“新”求“新”,逆反心理批判性使他们具备了创造的潜力,而如何使学生的创造潜力转化为创造力,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深刻的文章。则更是思维驳论文训练的首要。对《第一个捕蛇的人是英雄》的命题。可作如下设计:提出疑问,第一个捕蛇的人一定是英雄吗?学生展开讨论有人提出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也许在彼时彼地,他不捕蛇就生存不下来,为了自己的活命而捕蛇,这样就不宜给他戴上英雄的桂冠。结果发现,此命题有特例。其他类似的可以引导学生对“近墨者黑”“开卷有益”等“定论”做逆向性深入的思考。写出“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的议论文。
二、发挥主体潜能 提高批改效益
以上是讲在“做上教”的一方面。下面再说说“做”的另一面“在做上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发挥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陶行知非常重视行动的作用,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我们觉悟到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其实学与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教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思想和生活的结合,亦即不单要“劳力”,同时也要“劳心”。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如何运用最佳的“做”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令人深虑的。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的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却往往只看重分数,计较老师批语的好坏属于哪个等级,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整体优化增加综合素质课程的内容,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家长要求精批细改,这种要求不实际。”“跟别的工作相同,改作文也要讲效益,你改了,他不看,效益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由此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总之,教师 批改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师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 面批面改 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事多数学生带共性的问题。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面对的是个别学生,解决的是个性问题。它可以弥补“两课”之不足。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他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差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自改互改 共同进步
魏书生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可养成修改文章的的习惯。当然这种自改互改也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必要的点拨、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符号法进行批改。如:错别字用方框□,病句用横线--,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字词残缺用“∨”层次不清用“丨”。然后对照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细致的条款式的评语,而后给出合理的分值。符合训练要求的给70分以上,违反训练要求或缺漏要求1-2条的给60-70分,通过师生互动地教学,同学们在做中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错误,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正如梁靖云同志所说:“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给学生一把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三) 范文例文 学做之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笔者发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美文佳作在某种意义是作文讲评指导的催化剂。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后,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通过诵读、评点。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基本要领,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仅指某次作文)供大家模仿、比照。学生通过吸人之长,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的作文教学教法很难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只有在“教学做合一”原则指导下“真做”、“实学“,才能真正找到省时有效的教学新法。作文教学唯有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才有新的生机,才有美文的产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yw/2021-04-23/6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