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语文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二)

admin 小学语文 2021-04-23 15:23:24 小学语文教案   鬼谷八荒   开放世界   沙盒

 

例如,教学吴晗的《谈骨气》,重点学习目标是“能说明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初一学生学议论文,理解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困难,在认知心理上会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感。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如下达标过程:①学生听记教师根据课文中“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改写成的故事;②把记下的故事同课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举例(论据)进行比较(比较两者叙事的繁与简、形象与概括及作用的不同);③口头归纳两者的异同。经过听记、比较、归纳(讲述),学生消除了焦虑感,既对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的异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轻松地突破了学习重点,又感受到了“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愉悦,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打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深入钻研教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从总体上讲,深入钻研教材要做到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1.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即把握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和写作意图

例如,钻研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首先要认识三个写作背景:一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未到过岳阳楼;二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岳阳楼上诗文极盛;三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誉为岳阳楼诗文第一。然后要思考一个问题:未临其境的范仲淹为什么能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写出这千古名文呢?在反复阅读、钻研教材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在于一个“异”字:“迁客骚人”的登楼“览物之情”异;而作者假托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亦异;“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同“仁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种迥异的人生态度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异比)。由此不仅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

从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来看,重点不仅在于认识构思的角度,还要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一堂语文课的成功,是多种条件多种因素综合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就钻研教材而言,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获得对教材的新鲜感受某篇课文已教过多次,而再接触时还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新鲜的感受。感受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认同过程,调动自己拥有的常识、经验、想像等,去捕捉作品中可以深探或生发的内容。感受性阅读与消闲性阅读不同,它要求教师在感受的同时张开巨网,将许多想法和构思在脑中盘旋、涌现、聚拢,最后凝成一点,产生对教材的“发现”。感受教材是教学构思的第一步。我曾经三次上《论雷峰塔的倒掉》的公开课,在第二次备课时“发现”──白蛇娘娘的故事是作者“借题发挥”、立论、抒情的基础,其中渗透了作者的赞美、同情的感情。要认真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义妖传》和“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设计导读思考题:①“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有趣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赞赏白蛇“水漫金山”的反抗行为,而后的失败只是因为“中了计策”。)②点明故事的出处《义妖传》有何用意?(突出白蛇的善良,照应上文的“报恩”。)由此使学生在研读中感受到白蛇娘娘的善良、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抗争。

获得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教学参考资料再多再丰富,也替代不了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把握与理解。作品中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思想。教师的思考深入到作者的思想之中,作者的思想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意识到这一同步过程,便是钻研教材的成功。比如对《苏州园林》一文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是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美术画”的主要特点,深究下去就能认识到:是作者把握了中国园林艺术以及创作这一艺术的能工巧匠们的美学的本质特征。叶老正是用这一美学本质特征的思想来写《苏州园林》的。有了这种认识,可以说获得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如果说理解仍着力于教材本身,那么见解则完全属于评价范畴了。它是形成教学方法、艺术乃至风格的基础。例如,《苏州园林》中,看似不经意地用了“配合”一词,其实是描绘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神之笔,也是构成苏州园林处处是“美术画”而非“图案画”的关键所在。教师钻研教材如发现并抓住这个词,把“配合”的美学功能作为引导学生把握苏州园林和教材的一把钥匙,便是抓住了“文眼”。这就是见解。再具体来看,教材中都写了哪些配合呢?①首先是假山与池沼的平列配合;②竹子与花木、竹子花木与几座小山的配合;③蜿蜒细流与恬静池沼的互补配合;④河道与桥梁的规整配合;⑤池沼周边与屈曲石岸的顺势配合;⑥石头花草与奇山异水的主次配合;⑦金鱼与鲤鱼的颜色配合;⑧往来游鱼与荷花睡莲的动静配合,等等。这么美的景致配合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追求的自然之趣,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确实得到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可以说,由于“配合”,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毫无疑问,有了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就会产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yw/2021-04-23/6142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