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为什么需要一场祛魅
加密货币仅仅是形式,再中心才是实质,这也是巴菲特为什么始终不认可加密货币的原因所在。
不过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论证“加密货币圈的‘沦陷’并不证伪区块链的货币应用,加密货币的折戟沉沙也并不意味着构建新货币体系的尝试将就此停滞”,相关技术探索仍在推进。
3月3日,北京汉威国际广场停车场开出北京市首张区块链电子普通发票,北京税收服务和管理也正式踏入区块链时代。而在北京之前,深圳、广州、杭州、福建平潭、云南全境都启动了区块链发票。
在发票领域应用的推进意味着区块链将加快走进我们的经济生活。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3月4日,美国社会各界齐聚一堂,就区块链对小企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协议实验室(Protocol Labs)总理事会成员马文•阿莫利在听证会上表示,区块链已经准备好了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但他表示其还需要进行一些技术上的迭代,包括增强用户体验。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区块链?
本文承接上篇进一步研判区块链的价值与未来。
区块链的本质
数字货币热度如潮水般涨涨落落,从10年前极客们圈地自萌、3年前暴涨的疯狂,到2年多前的戛然而止(以2017年9月4日央行正式叫停数字货币首次代币发行为标志),再到去年脸书Libra带来新一轮的“信仰充值”,人们对于数字货币的迷恋似乎从来不会缺席。
而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世界的底层架构和逻辑,也随之成为最新潮、最具有争议的代名词。
区块链神话的起源要追溯到2008年,彼时金融衍生过度引爆金融危机,全球央行无限制印刷货币饮鸩止渴,纸币被玩坏了,最终还是区块链技术打开了新的口子。
可以说建立在区块链架构上的比特币的横空出世,本就是对传统货币体系的抗争。而随着信息文明、数字经济滚滚而来,区块链有了更现实的经济价值。
毕竟货币是经济社会形态演变的集中体现,数字世界中的生产与交易都以数字、比特为载体,一般等价物首先必须具备数字形态,而区块链正是实现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石。
说到底,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扁平化的系统,以一种加密算法、分散化的共识机制生成、连接不同的区块,从而形成透明公开的分布式账本,其本质是互联网精髓的延伸和深化。
且不说,开放、共享、去中心化,这些区块链的核心精神与互联网不谋而合;单从技术架构层面看,区块链相当于在TCP/IP共识(互联网底层协议)基础上再往前迈进一步,从点到点的信息通讯升迁为点到点的价值交换。
因此,区块链的影响力不止于加密货币的验证机制,作为能够创建几乎针对任何方面的分布式、防篡改和透明的记录,理论上有更广泛的经济和商业应用领域。
《区块链经济》甚至将其比作一种“新的制度技术,使新型合同和组织成为可能”。
如此观之,区块链源于对传统货币体系、中心化机制的抗争,又发展于数字经济对相应货币的需求,还承载着未来无限应用的畅想,如同好莱坞电影里一身反骨、肩负天下的英雄般,自有一帮忠实粉丝,乃至于成为中产阶级的大众哲学。
区块链的有限性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一方面,区块链的应用被算力卡住咽喉。
在区块链世界里,算力即权力,如按照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每四年减半一次,第一次减半,淘汰了20%的计算机;2016年的第二次减半,25%的计算机被淘汰;2020年的第三次减半,预计将淘汰70%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远跟不上区块链理念先行。
另一方面,区块链深受“不可能三角”之扰,即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安全性,三者不可兼得。简单来说就是效率与去中心化是不会同时存在的,必须有所取舍。
当下加密货币普遍以效率换去中心化,如比特币、以太币的交易峰值分别在每秒7笔、每秒10笔到20笔,Libra计划达到每秒1000笔,这与Visa交易峰值24000笔/秒、网联交易峰值92771笔/秒显然不可相提并论,离大规模普及应用还很远。
综上,目前区块链更多是建构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理念,但还欠缺技术的可行性。
更进一步而言,如果说以上尚且可通过技术发展来化解,如量子计算机或将让公共账簿所有账户一瞬间完成所有节点核算,但无奈区块链本身存在bug(漏洞)。
区块链不是在真空中运行,围绕密钥管理、钱包托管和编程“后门”、“补丁”等与人有关的不完备的安全实践都会带来安全问题,2010年黑客借代码漏洞凭空创造了1844亿枚比特币就是前车之鉴。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曾指出,“攻击智能合约”是2019年最值得担忧的网络威胁之一。
于是乎,“市场上现在还不存在真正的用户,只有trader(交易者),没有user(用户)”成了当下区块链的真实写照。
结合技术条件、硬件配套而言,区块链仅适合某项业务、某项系统,事实上自诞生以来,区块链最成功、最落地的项目也不过就比特币一个。
现阶段对区块链的无限追捧,实质不过是对区块链有限应用的无限夸大,就像2017年末,加密猫游戏“CryptoKitties”拍出了超80万元的天价成交记录,也不过是借着加密币噱头的“云养猫”而已。
区块链的终极出路
区块链显然需要一场祛魅。
从技术属性而言,区块链并非无所不能。
技术可以保证规则公平地被实施,但如果规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呢?区块链世界目前还是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版本,尽管数据上链后,持有可信、可追溯、唯一性、不可篡改等特征,但区块链无法验证上链环节的信息源真伪。
换言之,数据源真实前提若“皮之不存”,则区块链“毛将焉附”。
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内核而言,去中心并非绝对正确。
去中心内置于区块链底层架构中,被认为是区块链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殊不知去中心化本身并不带来价值,不然人类组织又为何从部落制进化到以国家为载体的大型政权制度?
且经典市场经济终究离不开第三方监管(中心)。
毕竟,任由经典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恶果早在一次次的金融危机爆发中暴露无遗,甚至当下全球化的退潮,根本上都源自经典市场经济的过度自由。
更何况,区块链所谓的去中心本身也经不起推敲。
人类历史上对强权、垄断的挑战,往往换来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新中心。
区块链也概莫能外,不过是以技术中心取代传统国家中心,让数学家、IT专家及部分投机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比如比特币的基尼系数约为0.88,其财富集中程度远超两极分化的美国(基尼系数0.41),中心化程度超过了贴有“高度集权”标签的朝鲜(基尼系数0.86)。
显然,绝对的去中心是不现实、不太可能的,注定只能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而相对的去中心无论是从技术层面来看,还是从社会现实需求来看,都切实可行。
换言之,区块链的终极出路是通过技术手段在中心与去中心之间寻求平衡。
区块链不断演进,呈现出多中心、弱中心趋势即为印证。区块链正从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衍生出多中心的联盟链、私有链,其设计理念和落地场景带有一定的中心化控制,相当于设置了一个管理员的角色,需要“授权”才可访问数据库。
而这也为区块链更大范围的落地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比如2016年北约举办区块链创新竞赛,寻求发现提高军事后勤、采购和财务效率军事级区块链项目;2018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对区块链进行全面研究,都透露出区块链应用于军事领域、维护中心化的潜力。
区块链将是对现实社会的颠覆式扬弃
借元道(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的话,“云计算和物联网解决的是机器与机器的关系;人工智能解决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只有区块链涉及人与人以及人与神的关系。”
毫无疑问,区块链是当下技术浪潮中最浪漫、最具幻想的一门,不过,未来区块链既不会是某些人期盼的那种理想国,也不会是悲观者眼中的空想国,更多是一种颠覆式的扬弃,而不是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
再看眼下区块链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应用,从高举“颠覆传统金融大厦”旗帜的比特币,到“中心化的钱包+联盟链的支付架构+国际化的货币”的Libra,再到即将落地的央行数字货币,不正是在现实与理想间不断探索、寻求平衡的最佳写照?
责任编辑:ct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qkl/2021-03-25/4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