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语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

 


经过近十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我对小学作文教学有了从探索、发现到总结的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写作是由眼看、心想、口说、手练等的几个途径来完成的,观察和思考、交流和表达、欣赏与评价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学生的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笔者认为,写作有这样一个过程: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思考写作对象——调动语言表达。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就是对这个过程的引导。

一、引导有意思的发现

写作的欲望产生于写作者对生活的发现。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认为:文章不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东西,但一定要写有意思的东西。作文起始于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发现有意思的东西。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价值、有意思的东西,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引发写作的欲望。没有这个环节,写作便成了“无米之炊”,勉强完成写作任务就难免“无病呻吟”。

为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每天至少记下一件事或一个人。记事不要求完整,也不要求挖掘事情的意义,只要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和细节记上来;记人也只要把人物最显著的特征交代清楚,可以选择一个侧面,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等。我时常提醒学生,有意思的东西就是生活那些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快乐、让你忧伤、让你愤怒、让你迷惘、让你思考、让你忘不了丢不下的东西,我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就是生活的有心人。

每个星期,我组织一节生活交流课,让学生交流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人和事,以及观察的心得感受。在交流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评价,教师则注意倾听,适度鼓励,不拔高也不压制,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情生活的乐趣,产生写作的欲望。

二、引导有个性的思考

有了丰富的素材,不一定能写出文章,或者虽可成文,但文章不一定有深度。作文有没有深度,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是否深刻,而思想深刻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思维方式。

大多数小学生受阅历和学识的局限,都存在着一种思维惰性,如一提赞美老师就说:“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正是作文立意肤浅的原因。

要求学生进行个性的表达,就必须引导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有个性的思考,而有个性的思考就必须打破思维惰性,更换思维角度,改变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思想深刻、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在一次五年级的作文训练中,一位曾经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过的学生写了一篇《放学路上》的作文,大意是:有一次放学回家,看见马路边站着一位老大娘,身边放着两个大包,似乎要到对面的车站搭车。我看到他焦急的样子,就想起了老师经常讲的助人为乐的事迹,于是就帮老大娘提包,把她送到车站。这是一篇很平庸的作文,但我发现他写帮老大娘提包之前的思想活动有点闪烁其辞,有一点想送但又不太愿意的味道。于是,我问他:“这件事是真的吗?如果确有其事,结果是不是你写的那样?”这样一问,他说:“确有其事,只是那次过马路时我不想给老大娘提包,借口书忘在教室里必须马上回去拿,就躲开了。这条马路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躲了一会儿还是躲不开,只好去帮她提包。”我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最后终于帮老大娘提了包?”他马上补充了一个细节,说:“当时我躲在离老大娘不远的一棵大树背后,看到有个男青年走过来想帮大娘提包,大娘却说:‘有个小朋友说帮我提,我要是走了,他来了会找我的。’她还不时地朝我这边望。我当时点感动了,跑去帮她提了包。”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这个细节写进文章呢?”他说:“写了这个细节,就不能表现助人为乐这个中心了。”我告诉他:“你砍掉的是一个最有价值、最能引人深思的细节。”我要求他重写这篇作文,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我”与大娘的对比上:“我”不想为大娘提包,大娘却信任“我”,认为“我”一定会来。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深刻多了,连题目都改成了《信任产生勇气和力量》。通过这个例子的分析,全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尝试变换自己的思维角度,重新修改作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yw/2021-04-23/6073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