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一课讲述了贾平凹童年时期与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及风筝线断后找风筝的故事。故事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结尾的一个省略号更给人留下无限想像的空间:风筝飞到了哪里?会在水磨坊找到吗?
刚讲到结尾处,李昕语同学便提建议:“老师,我们续编故事吧!我把后面的故事都想好了!”
这提议正合我意,我高兴地说:“你的提议很好。但我们应该给其他同学一点思考的时间。希望大家把故事编得既合情理,又生动具体。”
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举手的才两个同学。为了带动其他同学思考,我先请李昕语做个示范。
李昕语大方地走上讲台,讲道:“贾平凹和伙伴们飞快地向水磨坊跑去。他们来到水磨坊,四处寻找。忽然贾平凹发现风筝正落在屋顶上。他们找来一根长竹竿,把风筝弄了下来。风筝被刮破了,他们又找来纸,贴补好。风筝又能飞了,大家又开开心心地放风筝了。”
“李昕语所编的故事是在大磨坊成功地找到了风筝。故事还可能会有别的什么结局呢?”我引导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代成鑫站起来说:“大家忙碌了一下午都没发现风筝的影子。贾平凹回到家,躺下疲惫的身子。这时他一抬头,‘呀,那不是我们找寻的风筝——幸福鸟吗?它正挂在窗前的树枝上呢!’”这种想法挺戏剧的。
徐雯说:“风筝掉在了水磨坊的水渠里,像木轮一样半沉半浮着。孩子们找来竹竿,把风筝打捞上了来。只可惜,风筝上的纸已经被水浸坏了,只剩下竹架子。”
孩子的想像是丰富的。教学时,抓住有利时机,让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遨游太空,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yw/2021-04-23/6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