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来,它的提出打破了固有的“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转变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对课程改革的实践,基于对学生的发展,基于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本文就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课程资源的多维开发与有效利用进行探讨。
一、当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弊端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成熟起来。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缠绕在我们的教学之中。以下略举几例:
问题1:常态课过于“常态”。
是听公开课也好,自己去参加教学竞赛也罢,都会要看到或考虑到这节课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总想在这堂课中发现或展示出这样一两个“亮点”来。而很多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就以自己“没精力”“没时间”为托词,把课文上完就完事了,不会再去挖空心思去多想公开课中那一两个“亮点”来。依然固守着教材,每一课教学的流程几乎别无二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常态课还正常吗?
问题2:“本本主义”无生命。
有些老师开始注意到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但视野不够开阔,只重视文本(教材和教参)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与学生生命和生活的联系。这样岂不是又落到了“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怪圈?
问题3:资源使用太“粗放”。
还有一些老师在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时,无论是老师自己,还是在引导学生,都缺少对课程资源判断能力,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和处理的能力,使得课堂效率降低。如有学生在第一课时谈对作者的认识,查找的资料很多,结果读了十几分钟,有用吗?
问题4:本末倒置不实在。
和“问题2”——“本本主义”正好相反,老师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去开发,为了利用而去利用,忽视了语文姓“语”的本质,抛开教材任意拓展延伸。非语文的东西充斥着课堂,听说读写没有了,体味积累没有了,还是语文课吗?
问题5:时机不当效率低。
还有一种情况,相对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对课程资源课堂利用时机把握不当,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样不是很可惜吗?
二、课程资源的多维开发策略
1.文本资源开发
教材是教学之材,要想用好教材,我们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资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开始选入了名家名篇,并且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课文,课本插图实用而优美,这些都是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好抓手。
(1)以文本为依托,增加阅读容量。在学习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之后,补充相关材料,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阅读链。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等可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古典名著”;学习了六(下)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一组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还有哪些相关的好文章;学习了《海伦·凯勒》可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充分利用插图,帮助理解感悟。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生理解感悟词句、课文内容有困难时,学生通过看图,有时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教学古诗《望洞庭》时,引导学生想象整首诗所描绘出的和谐,静谧却又充满情趣的景象时,有些学生就非常的困难。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书上的插图,就能轻松地在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能较容易地感悟这首诗所传达出的意境。
2.师生资源开发
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除了书本之外的最直接资源,一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朗读好,这个班的孩子朗读也不会差哪去;一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思辨能力强,这个班的孩子对问题的考虑深度就不会浅;一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字写得好,这个班的孩子钢笔字一定端正入体……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个一直就在身边的资源,常常被我们忽视,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欲识庐山真面目,只要我们俯身低首侧耳听,向孩子学习,挖掘学生的潜力,唤醒学生的认知,就会常常感受到他们带来的惊喜,收获到来自孩子们的更多爱与热情,其课程资源必然得到丰富。
3.生活资源开发
我们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出现的一个意外事件,有时会激起这节课的一个高潮,甚至是这节课的最精彩之处。这种资源是老师备课备不来的,是稍纵即逝的,就看老师有没有抓住。对于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没有必要紧张的去挽回“损失”,而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讨论中,经历挫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下面是我在教学《和氏献璧》一课教学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卞和?
生:卞和面对危险,无所畏惧,真是位令人敬佩的英雄。
生:老师,我发现卞和还……还有点傻。
这位学生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愣住了。此时,我听到一个声音说:“你才傻呢。”我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显然这位同学是鼓足了勇气才说的,不能让学生的自尊受到打击,于是我保持镇静,轻声问道:“哦,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卞和在前次献璧失去双脚之后,何必再把璧献给文王呢?”他低声说。
“对,对,我真不明白,卞和他怎么就不怕死。”另一生咐和道。
师:你们的看法与众不同。那你们想一想,卞和在前两次失去双脚后,该不该再把璧献给文王呢?
当我抛出这一问之后,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学生争议)看着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提议大家来开个辩论会。我建议大家就依据课文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第三次,卞和该献璧;反方的观点是:第三次,卞和不该献璧。大家自由组合,开始准备。
(大约过了10分钟,辩论开始)
正方:我从收集的资料上了解到卞和是一位勇敢、善良、忠诚的人,他一定会把璧献给文王的。
反方:我方认为卞和在前两次献璧都失去双脚,如果这一次再献璧,我想失去的将不再是双脚,而是项上人头了。
正方:从文中“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这句中“哭了三天三夜,血都流了出来”不是可以看出卞和对祖国的忠诚?他早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一定会把璧献给文王的。
反方:历史上有多少爱国志士、英雄豪杰都对自己的祖国特别忠诚,像岳飞、林则徐等不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吗?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卞和这么忠诚,他认为好的东西一定是属于国家的,他如果不去尝试就会成为对国家不忠的人。(掌声)
(反方无语)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一个正直、勇敢、对国家忠心耿耿的高大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走出课堂,我有了深深的体会。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及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在教学中,我也一度彷徨:是继续按原先的预设进行,还是把它作为分散精力,扰乱视线的无用信息予以去除,还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经过认真的思考,最终“卞和还有点傻”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我虽然没有按照“预设”进行,而是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感情得到了升华,使得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听着孩子们动情的语言,看着孩子们激动的表现,我庆幸:因为自己的耐心而收获了学生的精彩。
三、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
1.恰当处理文本资源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资源还是文本资源,而教材又是文本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得是否得当,就关系到对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问题。在处理文本资源时,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写作资源,让学生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练习,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六(上)练习2“积累与感悟”时,在阅读完汪国真诗歌《我不期望回报》后,仿照诗歌其中一节,“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留意自然与生活中关于不求回报的感人事物,仿照诗文写写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是_____,我乐意是____;如果,你是_____ ,我乐意是_____。”
2.合理利用师生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关于人生命成长的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研究“新基础教育”发展性阶段时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展开生成的具有创造性。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段兆兵在《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写到,“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同时,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的作用,就其本身来看,就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而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教学《夹竹桃》一课,如何突破夹竹桃 “韧性”的理解这一重难点的问题上,我作了一番思考。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当然是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品读感悟。但我觉得这还不够,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为什么赞美夹竹桃的韧性?于是在品读这两句时,又分别补充了了两个课外资源,一是关于季羡林先生获“2006感动中国”视频资料,二是季羡林的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当我出示这两段教学资源后,学生一下子产生顿悟,豁然开朗。夹竹桃中可以看到季先生的影子,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之长,极有韧性,正如坚持在学术研究的季老先生一样。“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落实筛选课程资源,并且融合自身智慧对资源作增删、组合、改编等加工处理,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于课堂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能产生1+1›2的效应。
(2)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有平等的对话权和参与权,再加上学生对生活的阅历、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广阔知识的涉猎都成了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学生所拥有的资源是教师难以取代的,因此,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对整个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宽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他们的独特见解,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这样对资源的利用将更加广阔、充分。当然,在学生的课程资源信息中,有可能出现与课程教学不相适应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有效的资源加以整合利用,这既给学生在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同时在鼓励学生开发其自身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利用。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同时也给教师的思维开发提供某些有用的信息,从而达到相得益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其中有一项就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如作者资料、写作背景、课文补充资料等,结果课堂交流时,学生什么都说,浪费不少时间。后来,我就规定查阅的资料必须和课文内容相关,最多用三句话讲完。这就“逼”着让学生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整合,在脑中过滤后再进行交流。
3.整合利用生活资源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多维整合,能调动学习的兴趣,拉近文本的距离,突破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当一种知识被强烈地需要时,对它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格外浓厚。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是他学习语文知识丰富的土壤,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教材再生,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1)借助多媒体渲染学
有些课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去渲染课堂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利用,往往能迅速地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6】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
本组课文带孩子们走进了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了李白笔下雄伟的《望天门山》,苏轼眼中秀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又走进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来到了《香港,璀璨的明珠》。一个单元下来,孩子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但对于身处小县城的他们,感性的认识少而又少,对祖国山河的认识仅限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如何让他们感知到祖国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呢?
我在课前准备了很多祖国河山壮丽秀美的图片、影片,在课堂上播放渲染,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场景画面的形象感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很自然地进入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从而使朗读也非常到位。
(2)融入背景资料深入学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将课文内容和背景资料巧妙地整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在恰当的时机补充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学生不太出得来的地方架设攀登的台阶,会让理解化难为易。
例如下面就是适当融入背景资料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的课堂教学中的片段。
【案例7】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体会了李白的心情之后,再来体会王维的心情。这两句是什么心情?“劝君更尽一杯酒”为什么要“劝”?君是谁?(生:元二)为什么要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呢?
生1:因为他想留住老朋友。
生2:因为老朋友西出阳关就见不到了,他想多留老朋友一会儿。
生3:他知道安西是很苦的,也许喝不到这么好的酒,让他现在喝个够。
师:当时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来看一看。[(同时出示文字和地图)结合唐朝地图,教师讲解,介绍背景:王维(公元701-761)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察访军情。《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估计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觉得当时的社会如何?
生:战乱纷飞。
师:老朋友要去的地方如何?(生:很危险。)可能会?(一去不复返)而且当时王维已经50多岁了,要知道唐朝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四十出头就可以称老夫了。王维55岁的人了,他在写诗的时候,劝老朋友喝酒的时候,心情如何?
生1:很担心,担心老朋友一去不复返。
生2:这是送别酒,祝他一路顺风,平平安安。
生3:喝了这一杯可能就没有下一杯了。
生4:老朋友要去的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有可能回不来,就算回来了,我也可能不在了,希望在他走之前多耽一会儿。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既是指阳关外面没有老朋友,也暗指哪怕元二建功立业回来,恐怕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依依惜别中平填了一丝(生:悲切,伤感。)能不能把王维的悲伤读进去?
社会背景的及时穿插,让学生的感悟更趋深刻,学生在体会了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基础上又品到了王维更多的悲切,伤感。
“背景资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都能合理地将它整合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将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活用生活资源实践学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有许多的学问值得学生去研究、阅读,我们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校每两周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很好的带领学生在课堂外,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机会。活动中,教师不失时机的指点,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观察。回来后,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中讨论的话题。充分利用周围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当地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案例8】如有同学对身份证上的号码产生了兴趣,进行了研究,掌握了记忆身份证号码的诀窍;有同学对孙权故里产生了兴趣,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寻访了龙门孙权后裔的足迹,并拍摄了很多照片,查找了很多资料;有同学对身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很感兴趣,走访了很多年级的同学,调查后写下了“同学录”……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可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和悟出新的道理,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境生成学习目标、生成活动主题、选择能满足学生亲历性学习需要的活动方式,使学习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
总之,课改在不断地深入开展,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建构语文学习的大市场大环境,注重对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让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读“活”书,做新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yw/2021-04-23/6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