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如今的应用题教学,过分强调创设生活情境,忽视学生思维训练的教学案例比比皆是。虽然做法上有违新课标要求,但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隆,这说明一线教师已开始在转变教学观念了,只不过是因为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度”上还没有把握好。那么,如何把握好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度”?又如何使应用题教学中“生活化”和“数学化”两者兼顾呢?
其实,解决生活问题和思维训练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不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吗?思维灵活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然而,说起来简单,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这个关系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一点浅显想法,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何为“应用题”?抛开其书面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应用题教学一味地追求字面意思及其算理的分析、讲解,一味地强调题型的训练、数量关系的分析等,以至应用题教学严重失去了“生活化”。而课改以来,绝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局限性以及其不足之处而力求改革。虽然如此,可仍有很多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过于偏激,要么保持原有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要么全盘否定传统,完全地“生活化”了,而忽视“数学化”——思维的训练。因此,课堂上就难免会出现死气沉沉或热热闹闹过后,学生一无所获的尴尬局面。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来对待应用题教学。首先,应继承和发扬传统应用题教学“数学化”的东西。例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思考问题,重视“分析”与“综合”两大思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运用画线段图等有效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等。同时,也要注意在继承的过程中正视“传统”的不足。如应用题不够联系生活;问题及条件现成,没有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提炼”的过程;题目的呈现方式完全是纯文字叙述式等。因此,从“传统”里汲取有益、有效的经验来丰富和优化应用题教学不失为良策!其次,改革离不开创新,创新更离不开继承。应用题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只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生活化雕琢”,使其更完美。如重视创设生活情境、尊重个性化、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等,但同时也不可回避学生自主性过分体现、教学过程拖沓、情境过于华丽且喧宾夺主、学生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等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将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和“数学化”对立起来,只能将两种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之中。或许笔者的意见略显“中庸”,那试问,新课改又何尝不是在追求继承与创新的“中庸之道”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