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挖掘数学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不少学生总认为数学高深莫测、枯燥乏味,他们习惯用敬畏的目光仰视数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其实。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它也充满着内在美与魅力,它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教师若能将这些内在力量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领略到数学的美与魅力,学生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习兴趣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易于受表面现象影响,是大多数小学生具有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数学学科极强的思考性,根据教材重、难点及学生年龄特征,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趣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1.设置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地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达到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由生疑到要求释疑,产生求知欲。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课始,我和学生开展竞赛:学生任意报一个数,教师迅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发现教师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就产生了疑问,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要学会判断的方法。在教学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和学生又开展竞赛:还是迅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结果我还是领先于学生。学生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我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特征”后,还是比老师慢呢?是不是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再一次展开讨论,结果得到了更为快捷的判断方法:通过筛选,去掉3的倍数或和为3的倍数的数字,若余下的数能被3整除,那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则不能。
2.加强操作
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它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动作,易于感知,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利于学生积累丰富表象,将知识学实、学透。动手过程中的种种发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如教学“三角形及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求这些图形面积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量一量,一次次尝试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学生获得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3.巧设练习
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重、难点突出之外,还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灵活,强化趣味性和开放性,努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从而获得最高效率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练习,开展了人人争当“小老师”的活动:首先,由一名学生来回答书上一道练习题,如果答对,便可当一回“小老师”,出一道类似题目,从班上任选一位学生来回答,如果两人都答对,便奖励每人一朵小红花。这样避免了单调、机械的重复练习给学生带来的疲倦、乏味之感,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跃跃欲试。学生在“玩”中将知识学活,加深了对加、减法简便算法这一题型的本质认识,提高了驾驭知识的能力。
三、实行多角度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不断掌握或使用知识,体验到知识作用,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断形成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更新评价观念,转变“以分数论好差”这唯一的评价标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实施以鼓励为主的无劣等评价。在学生想探求某个新知识时,要让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发现;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对于学生探求出的结果,既指出“对”与“错”,也指出“繁”与“简”,“好”与“坏”;既看结果本身,更将其与学生原有学习水平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即成功。只要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就要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一次成功的激励,也许就会燃起他们无数次探求的意念,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不竭动力。
总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好数学的润滑和催化作用,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