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59:15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属于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笔者寻思,新课程实施后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不正体现了郑板桥的三段论创作思想吗?反思新课程实施以前的几何教学内容,注重的是一些常见的“形”和“体”的计算,这显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不利的。新课程教材增加了位置和方向、平移和旋转等教学内容,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在观察与操作中,丰富“眼中之竹” 
  新课程实施之前的图形教学是从“平面到立体”,新课程实施后,教材的编排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这是因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最先接触到的是立体的东西。这样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恰当的教学素材,辅以必要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眼中之竹”。 
  观察是丰富学生“眼中之竹”的常用手段。观察不是简单地看,而是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中,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游乐园里的六种游乐项目。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起立,要求把每一个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用手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然后吴老师问学生:“你们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游玩过程,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些感受。你能不能把刚才所做的这样一些游乐活动分分类,给它起个名字?”同时,吴老师还边说边通过手势做旋转、平移运动,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肢体语言暗示学生要从这两种运动方式上去考虑分类。这样,学生在充分观察感知中,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深刻的体验。 
  操作是丰富学生“眼中之竹”的又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操作手段来解决,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之和及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时,学生很容易将棱长之和、表面积、体积这三个概念混淆。在教学棱长之和前,可让学生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教学表面积前,则要求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教学体积时,再要求学生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但这一次的材料又不一样了,而是要学生用橡皮泥去做。学生通过三次不同的操作,自然深刻地体会到了棱长之和、表面积与体积之间的本质区别。 
  二、在思考与感悟中,形成“胸中之竹” 
  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感知这个初级阶段,还应运用比较手段,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形体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区别的比较,将“眼中之竹”内化成“胸中之竹”。具体方法有: 
  1.在类比中思考感悟。 
  通过类比,同中求异,在新、旧信息间寻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或在类比中联想,既有模仿又有创新,从而升华思维,突出几何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将长方形的长不断地缩短,当长缩短到和宽一样时,很多学生认为这时的图形已经不是一个长方形了,而是正方形。这时,不妨先让学生比较变化前后的异同点是什么,然后思考这个图形是不是还具有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明确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在对比中思考感悟。 
  通过对比,异中求同。即联系事物间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时对知识进行组块,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引导学生思考:S =(a+b)h÷2,如果将梯形的上底不断变长,当上底和下底一样长时,即a=b时,则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S =(a+a)h÷2=2ah÷2=ah(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将梯形的上底不断变短,当上底成为0时,即a=0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则S =(0+b)h÷2=bh÷2,又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b为三角形的底)。 
  三、在综合应用中,达成“手中之竹”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以教会学生计算方法为最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中,并且学生除了列式计算以外缺少灵活解题的策略。如许多学生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却不知道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周长,这就是死套公式的表现。因此,需要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以达成“手中之竹”。如在对学生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的练习中,教师出示如下两个长方形(如下图),将它们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两个圆柱体,试问:所得到的这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表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会将以前学过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计算圆柱体体积、侧面积和表面积前,必须将二维空间通过想象扩展到三维空间,这是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升华。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丰富学生的“眼中之竹”,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和感悟中形成“胸中之竹”,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地达成“手中之竹”。这样,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70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