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引出精彩无限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36:17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教学设计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听名师授课,每每会惊奇于设计之精心、引入之巧妙,更觉得导课是一种艺术。细细品味名师导课,现总结出以下“导课八法”与大家共享。 
     
    一、情境导入法 
     
    即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为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以此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内容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并从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创设聪聪和明明秋游野餐的情境——铺在草地的桌布上摆放着4个苹果、2盒牛奶、一个蛋糕,引导学生帮助两个小朋友分一分这些食物。这个情境中既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又暗藏着认知冲突。学生先分苹果很快得出每人2个,再分牛奶得出每人一盒,最后分蛋糕得出每人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创设的情境不断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问题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从整数自然过渡到分数。 
     
    二、谈话导入法 
     
    即教师选定谈话的主题,以轻松的谈话拉开教学序幕,交流中或是唤醒学生对相应知识和经验的回忆,为新知的建立提供支撑,并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索,或是利用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交流,引入即将学习的内容。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询问:“同学们,关于圆的知识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学生踊跃说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并且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圆的半径和直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教师又问:“关于圆,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表达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方面,如圆的周长怎么求、怎样求圆的面积等等。教师随即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吧。” 
     
    三、游戏导入法 
     
    即教师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以游戏架构起数学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推理和交流,实现自主的发现。 
    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以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扑克牌24点”游戏巧妙地引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扑克牌里的数学信息在一分钟内摆出一道四则运算的算式,结果必须是24。展示算式时,教师让学生把组成的算式读给同学们听。当读出“13加上3乘2的积再加上5等于24”时,教师故作奇怪地问:“扑克牌里没有13呀,这个13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字母k就表示13,教师趁势巧妙引入新课:“扑克牌里的字母k可以表示13,也就是说字母可以表示数。”揭示课题,一蹴而就。 
     
    四、故事导入法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故事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自然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守株待兔”的故事。学生认真看、仔细听,被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这时,教师巧拨学生思弦:“想一想,这个农夫天天等着捡兔子,结果会怎样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这个农夫可能会捡到兔子;有的说农夫天天等,可能会一只兔子都捡不到;有的说那只兔子是自己倒霉撞到树上的,这样幸运的事不可能会再发生,所以农夫一定捡不到兔子了……教师随后引出新课:“同学们有的认为农夫不可能捡到兔子,有的认为农夫可能会捡到兔子,但可能性非常小,看来事情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且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可能性的问题。” 
     
    五、以旧引新法 
     
    即教师从数学本身内在的联系出发,在课始呈现与新学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以此为生长点,促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合理猜想、自主验证,进而发现并建构新知。 
    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先出示习题:(1)7.8÷0.6○78÷6;(2)2/5=()/15=4/()。学生很快报出答案,并说出题(1)应用的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题(2)应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其中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呢?同学们猜想一下,比可能会有什么性质?”学生大胆猜想出:比可能也有性质,比的性质可能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数,比值不变。教师随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验证一下吧。”就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究的热情,主动开始了学习。 
     
    六、设谜导入法 
     
    即教师或是以新知的关键词为谜底,精心创作或挑选谜语,在课始组织学生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导入新课;或是创设谜题,巧布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比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出示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掉一件衣,年底剩下一张皮。”引导学生猜谜底。当学生猜出是日历或年历后,教师的肯定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同时,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动力。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日历或年历中隐藏着很多时间的知识,想共同来研究它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又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巧设悬念,让学生随意报出一个自然数,教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该数能不能被3整除,其他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当学生发现老师的判断和计算机一样准确,甚至比计算机计算得还要快时,谜团占据了学生的心灵:“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法宝呢?”这样,好奇心促使着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知的学习,亲自去揭开谜底。 
     
    七、操作导入法 
     
    即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调动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操作中自然生成的丰富的研究素材,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发现暗藏的数学问题,进而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比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小棒摆同一种图形,喜欢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由于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摆出的图形各种各样,有的摆房子,有的摆三角形,有的摆小树,有的摆五角星……教师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摆出几个不同的图形。随后在汇报—共使用了多少根小棒时,教师巧妙引导:“用加法来计算小棒的根数有时太麻烦,有更好的方法使算式变得简单些吗?”这样,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计算小棒根数更简单的方法。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出来,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去画一个三角形,使它有两个直角。这时,学生怎么画也无法得到这样的三角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9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