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练、简洁,一语中的。同时,要求教师能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整合教材,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近日,有幸听了季老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他那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具有鲜明指向性问题的提出,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摘录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供同行参考。
片断一:
(电脑出示扑克牌:6、10、7、A)
师:谁能根据这四张牌算出24?
生1:6+7+10+1=24。
生2:(10-6)×(7-1)=24。
生3:(10-7+1)×6=24。
师:这里的“1”表示哪个字母?
生:表示A。
(出示:2、4、6、m、10……)
师:这里的“m”表示几?
生:“m”表示8。
师:像这样的A、m,能表示其他数吗?
生:不能。
师:对。像这样的A、m,表示特定的数。
(出示△)
师:摆这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生:3根。(师板书:1×3)
(出示△△)
师:谁能仿照刚才的方法,说说摆两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生4:2×3=6(根)。
师:不要计算结果,直接用算式“2×3”表示。
(注:学生已形成一种定势,习惯于计算出得数,这里教师强调直接用算式“2×3”表示需要的小棒根数,是对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渗透、铺垫)
(出示△△△)
师:用一个式子表示摆3个三角形要几个小棒。
生:3×3。
师:摆4个三角形呢?
生:4×3。
师:给你们2分钟时间,接着写摆5个、6个、7个、8个……三角形分别要多少根小棒的算式。(学生写,教师巡视)
(师生共同交流所写算式,师依次板书)
师:你刚才为什么不写呢?
生5:因为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
师:真的写不完吗?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6:它们都乘3。
生7:有几个三角形就用几乘3。
生8:它们都是乘法算式。
师:既然有这么多特点,那能不能只用一个算式表示这里所有的算式呢?
生9:能,用n×3表示。
师:这里的“n”表示什么呢?
生9:n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师:n可以是哪些数?
生10:n是自然数。
生11:n是不为0的自然数。
师:能说出n不能为0,说明你的思维很严密,考虑很周全,真了不起!
师:“n”是特定的数吗?
生12:不是,n可以是所有不为0的自然数。
生13:因为自然数很多,所以n表示的数也有很多,不确定是几。
师:“n”表示的数是变化的。那么,“n”不能是什么数呢?为什么?
生14:n不能是分数和小数。
生15:因为三角形的个数不可能是几分之几个。
……
片断二: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神奇的魔盒”,输进去的数出来后会发生变化,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电脑演示数字的进出过程) 出
生1:3。 13
生2:5。 15
生3:1。 11
师:比较进去和出来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4:出来的数比进去的数多10。
生5:进去的数加10等于出来的数。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6:a+10表示出来的数。
生7:a+10表示结果。
师(打开魔盒):数字输进魔盒后,出来怎么会变了?
生8:因为数字进入魔盒后加了10,出来就变大了。
师:“出来的数”和“进去的数”有怎样的关系?
生9:用进去的数加10,得到出来的数。
生10:出来的数比进去的数大10。
师:“a+10”还表示进、出两个数的关系。那么,在“a+10”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a变了,所以a+10的结果就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关系不变。
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成功地处理了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和变化的数这两个细节。季老师先让学生用扑克牌上的数字算出24,再按规律填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里的“A”、“m”表示的是特定的数。而在求摆三角形所需根数时,季老师通过极富艺术性的提问,使学生发现n×3中的“n”可以是不同的自然数,表示的是变化的数。由此,学生不难明白,在不同的情境中,字母表示的是定数还是变数是不确定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不留痕迹地教育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这个字母表示的是特定的数还是变化的数,而是通过交流、讨论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真正做到了给学生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激情飞扬,智慧在探索中不停地迸发出火花,显示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魅力,真是“教学无痕,润物无声”。
小学生好动且富有激情,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智慧,合理地整合教材,发挥信息时代教学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较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达到更高的价值目标。
片断二中,教师说有一个神奇的魔盒,输进去的数出来后会发现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a+10’表示什么?还表示什么?”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都显得那么的自然。学生在这样谈话似的课堂中获得的感悟更多,从而使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数学思维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