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标教材中,应用题的提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问题更具挑战性的“解决问题”。但几年的实践表明:教材的变化并没有带来可喜的教学成绩。在一些学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升反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诚然,教材
的变化是一个因素,但我们更多的要寻找自身的原因。
一、我们是不是完全领会了新教材的意图?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取消”了应用题,说明应用题的教学要求降低了,不需要重点教学了。显然,这些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新课标教材取消的只是应用题的名号,其内容本身并没有被删除,只是在编排方式上化“整”为“零”了。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相对集中,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一课一例,分类型编排,由易到难,体系清晰。但在新课标教材中,这种编排体系被打破,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被分散、整合进了其他的学习领域,特别是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如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就安排在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对于不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意义建立模型的,如“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也安排在计算单元内进行教学。
其次,应用题教学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还有所提高。表现在:传统教材的应用题条件不多不少,问题明确,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学生则是通过模仿、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解题能力;而新课标教材中,“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已经编制好的题目,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情境提供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象,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应用题仍需要重点教学。虽然在新课标教材中,应用题的内容被分散、整合进了计算教学中,但它不是计算教学的附庸,它作为新教材整个“解决问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数学课程“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任务。因此,新课标教材中,应用题仍需要重点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以计算为主的,则突出计算法则或运算定律;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则要鲜明地突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材虽然取消了应用题的名号,但其内容并没有被删除,相反还被赋予了更高的教学目标。
二、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继承”?
有的教师认为:“解决问题”教学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应用题的教学经验不管用了。显然,这一观点是需要修正的。
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由于新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领会,而旧的经验又被丢弃,所以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
那么,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解决问题教学继承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应该被继承:一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常见的训练形式有: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思条件。经常进行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与“分析”的能力。然而,在时下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数量关系的训练被有意或无意地抛弃了。“有意者”认为:那是机械训练,与新课改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无意者”认为:现在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是从生活或从创设的情境中引入,课前安排这样的训练不协调,而课中又挤不出训练的时间。二是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固然,过于泛滥的“题型+题量”的训练方式应该摒弃,但必要的练习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而眼下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由于过度创设情境,过于讲究自主探索,过于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一堂课往往只能做一两道题。如此,学生何以能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会下降了。
综上所说,传统应用题教学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的经验,应该被解决问题教学所继承。
三、我们有没有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质?
由于“解决问题”的内容与形式都超越了传统应用题,因此,必须创新和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就现状而言,新的教学策略已进入课堂,但存在着浮于表面、陷于热闹、不得要领的现象。如很多课看上去似乎很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但由于没有抓住教学策略的实质,往往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