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泼掉脏水与抢救孩子”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21:08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语“泼脏水时,不要连孩子也一起泼掉”,这句话说的生动、简明、并且意义深远。用在教学领域究竟什么算脏水?什么不是?大家的看法和理解未必能够一致。现以课程改革中的形式主义为例,把阻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问题认清认准,真正“泼掉洗澡的脏水,留住孩子”。 
   
  现象一、盲目追求新意 
   
  小学数学教材,为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了大胆的创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新课标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被绝对化、庸俗化。 
  有一个开展教改实验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采用圆桌式教学。不久,学生就形成了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互动习惯,而且能言善辩。对此前来观摩听课的教师、领导都赞不绝口,到期末考试时,教师一发下试卷学生就开始互动了:“你先做哪一题”,“这道题我爸爸昨天教我做了”……教师拉开课桌,恢复一人一桌,结果测试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简单,课课互动,缺少独立完成作业的训练,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旦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又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以期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但有时,教师设计的游戏不仅规则比较复杂,需要同学相互配合,而且边游戏、边练习,嘴里还要念上大段儿歌。这种需要反复排练的练习形式,如果一再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盲目的追求新意,已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脏水”,它应该被泼掉! 
   
  二、过多人为约定 
   
  例如:看图列式计算 
   
  没教过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老师不一定知道左上图应列出加法算式,右上图应列出减法算式。原来,这已成为一种约定,实线表示合并(加),虚线表示去掉(减)。试问:这样的约定对儿童理解加、减运算的含义能有多大帮助?类似地,必须理解为“减法”的常见约定还有:划上斜线,标上箭头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层出不穷的约定,很多家长唯有虚心请教:老师这道题什么意思?那道题怎样回答才符合要求?也难怪有家长想不通:孩子入小学前二十以内的加法都会算了,怎么一学期下来还有这么多地方弄不懂?然而,这样的现象由来已久,以至教师麻木,见怪不怪了。难道离开了这些徒有其表的练习形式,小学生就学不好数学。看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观念,大有必要。 
   
  三、死抠字眼 
   
  小学数学的概念较少用符号表达,绝大多数采用语言描述。因此,长期以来部分教师逐步形成了死抠字眼的教学经验。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材的描述是:“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教学时,教师煞费苦心,再三启发学生使用“围成”这个词。为了这个词,教师不仅要制作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还有意识地使用“围成”这个词描述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然后模仿使用。事实上,用“三条线段组成”或“三条线段围成”来描述三角形,都有漏洞,都能找到反例。本来一看就懂的概念不就越弄越玄,越弄越复杂了吗?尽管,对这一定义的纯文字描叙不是很精确,但它不是教学重点,可以淡化。过分在文字描述上花力气,实在意义不大。正如桌子,椅子这样的概念,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正确识别,但要给出定义却比较困难,即使有了定义,作用也不大,所以,对这类概念的条文在教学中应淡化为好。 
   
  四、钻牛角尖 
   
  在传统教学的年代里,数学教育曾一度追求“讲深讲透”。后来,对认知与教学的阶段性、发展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讲深讲透”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在倡导课改理念教学的今天,对教学内容钻牛角尖的倾向却延续了下来。
  例如,曾有过这样的一道选择题: 
  红花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 
  A.红花朵数 B.黄花朵数 C.和黄花同样多的红花朵数 
  标准答案是C,为什么不能选B,理由是怎么可能从红花里去掉黄花呢?对此,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已能付之一笑,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要讲算理就得这么讲。岂不知既然是“朵数”就不必计较是红、是黄。再说算理本就是人为的解释,何必只认一条死理,作茧自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7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