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技能目标:通过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体验“做数学”的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彩色纸条若干、课件、红、绿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发现问题
师(电脑出示例3图):看,小明正准备去上学呢!这是他上学的路线图,看一看,他上学的路线有几条?
生:有三条。
师:走哪条路距离最近?
生:走中间这条路距离最近。
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自表述。)
师:同学们很爱思考,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说得都有道理。请同学们再看看图,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线围成两个什么图形?
生:围成了两个三角形。
师: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线围成了三角形,每一段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师:老师准备了些纸条(a.10厘米,15厘米,20厘米;b.10厘米,10厘米,20厘米;c.10厘米,12厘米,26厘米),谁愿意把这几组纸条分别当作三角形的三条边使它们首尾相接在黑板上摆出三角形?
(学生踊跃上台摆三角形,用第一组纸条能顺利地摆出三角形,而用第二组和第三组纸条摆不出三角形。)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生1:两条短的边太短了,围不起来。
生2:那条长的边太长了。
2.动手操作,发现结论。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纸条摆三角形,每摆一个,就把自己摆的结果和所用纸条的长度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把你的发现记下来。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填写记录表。然后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并展示记录表。)
汇报要求:a.哪些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b.哪些情况下不能摆成三角形?c.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2:最长的那条线段小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3:任意两条线段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4: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
生5: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
3.深入思考,完善结论。
师:三条线段中只要其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说说黑板上的第二、三组线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第二组线段中10厘米加10厘米等于20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2:第三组线段中10厘米加12厘米比26厘米小,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读书上的结论,说说“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
生1:“任意两边”就是随便哪两边。
生2:“任意两边”就是任何两边。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红绿灯:请看下列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出绿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出红灯。
4厘米,5厘米,6厘米;4厘米,6厘米,4厘米;3厘米,3厘米,6厘米;16厘米,28厘米,11厘米;47厘米,52厘米,9厘米;13厘米,13厘米,13厘米。
师:说说判断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较短的两线段加起来比最长的那条线段长,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小明上学路线的问题吗?
2.找朋友:在下列所给的线段中,哪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3.动脑筋。
学校的木工师傅有两根木条的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整厘米),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他确定第三根木条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请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公正的评价。
情感自测题(在相应的表情上打√)
教学反思:
以上是根据教学设计进行的教学实践。从练习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已经掌握,90%以上的学生能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后反思,我有几点体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设计时我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充分估计,我“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愉快、主动中得到了发展。学生能掌握和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围成三角形。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几个爱思考的学生还在课中告诉我:如果较短的两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边的话,短的两条边接不起来,最多只能和较长的边重合,不可能围成三角形。由此看出学生探究学习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2.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在学习中,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在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小组活动中少部分学生不敢大胆操作,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为学生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3.数学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情境的创设、教师欣赏的神态和鼓励性的语言与课末学生多方位的自主评价,都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手段。这些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只有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