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教材需要系统解读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1:39:08 小学数学教材研究

 

  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解决问题”例3。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了解主题情景图(如下图)的图意后,提出问题:这里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
  生1:3×4+7=19(人)。
  生2:2×6+7=19(人)。
  生3:5×4-1=19(人)。
  生4:2×9+1=19(人)。
  生5:12+3+4=19(人)。
  ……
  教师很满意学生的发言,及时表扬学生,并让学生说说每一种算法的具体思路。
  课后,我们针对“这节内容的目标怎样定位”、“到底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收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这位教师谈到这节内容与二年级上册中的一节内容有点类似。因此,在处理这节内容时,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不定,对到底要引导学生获得什么缺乏准确的认识。于是,我们找来了二年级上册的教材,就“两节相似的教学内容编排在不同的年段进行教学,到底要让学生获取什么”、“教学时应该如何进行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思考。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式题”这节内容,主题情境(如下图)呈现了一幅小熊掰玉米的画面:小熊掰了玉米棒高高兴兴地走了,小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思考方法显然是教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那么,透过这些材料,我们还能看出编者怎样的设计意图呢?从教材编写的体系来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上并不强调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而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的意义,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借助主题情景图,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情景说明“3×3+2”、“3×4-1”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而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一单元,其编写意图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小朋友玩跷跷板”的主题场景下,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个内容,编者一个相当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情景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并能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当然,本节课中的策略交流并不局限于乘法的意义,学生原有的经验及其他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解题策略均是教师所追求的。基于此来分析以上教学片断,教师只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呈现,忽视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价值。难怪课堂教学过程与“乘加、乘减式题”教学有重复之嫌,似乎只是“乘加、乘减式题”教学的练习课了。
  看来,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那么,该如何深入理解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呢?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学习价值挖掘出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一种很重要的策略,便是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而是需要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作出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定准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再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加减两步计算式题”为例,对其在低年级教材编排中的情况作系统分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45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