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香果

6-4百香果菌核病(Sclerotinia drop)防治方法

admin 百香果 2021-04-24 18:06:22
6-4百香果菌核病(Sclerotinia drop)防治方法
病征及发生生态:
   本病若生于苗期,易出现猝倒病征。成株被感染时,初期在接近地基 部之茎部组织呈水浸状软化病斑,病斑上有白色菌丝,之后被害组织产生 黑色大小不一、呈不规则形的菌核,病斑可向上下蔓延,茎葉被感染后, 葉片死亡、凋谢,最后整株软化枯死;地下部受害时,造成根部腐败瓦解。
  菌核可在土壤或介质中存活极长时间,遇环境适合时,菌核可长出子囊盘 而伸出土壤表面,并喷出子囊孢子,可藉风传布至附近田间的寄主上。
  子 囊孢子若喷在葉片上或花器上,感染初期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组织褐化、 软腐,若菌核存活于苗床,极易在育苗期造成幼苗死亡。罹病组织上之白 色菌丝可经植株组织互相接触而传播至邻近植株,亦可由掉落于土壤中之 罹病组织经土壤传播至其它植株。
  本病病原菌菌丝可在植株组织中越冬或越夏,土壤之含水量、温度及 土壤微生物相均会影响菌核之残存,氮肥过高之田区有利于本病之发生。 尤其菌核发芽形成子囊盘之后,菌核更易被土壤中之其它微生物侵害,导 致菌核之腐坏。埋在35℃土中,六周后感染源密度降低90%,而在土壤表 面之菌核由于风干后又再度89湿润,菌核分泌出营养物,使土壤微生物繁 生,加速菌核之瓦解,故二周后感染源密度降低60%。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Whetzelinia sclerotiorum (Lib.) Korf and Dumnot)属子囊菌纲(Ascomycetes),盘菌類 (Discomycetes),柔膜菌目(Helotiales),菌核菌科(Sclerotiniaceae)真菌,可 产生如鼠粪状之菌核,大小约为0.38-12×0.2-0.4㎜,菌核外围厚壁,外皮 含黑色素,内为薄壁细胞之髓部。在低温(15-18℃)、高湿下,经3-4周菌核 上可产生漏斗状的子囊盘,盘皿直径约3-4㎜,上面着生大量圆筒状子囊, 大小约91-128×6-9μm。成熟的子囊遇大气湿度变化大或下雨时,子囊中的 子囊孢子可直接强力喷射至空中。子囊胞子单胞,椭圆形,大小约 9-14×3-6μm,为主要的初次感染源。
发生盛期: 低温高湿时期。
最佳防治时期: 未发病前预防。
管理策略:
1、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选择排水良好之土壤种植,并保持通风,避免 度密植。
2、土壤处理:栽培土壤或介质,以71℃蒸气或或熏蒸剂处理,可杀死本 菌菌丝,但大菌核不易杀死。亦可利用太阳能,提高土壤或介质温度 达50℃,维持1小时以上,可杀灭菌核。
3、浸水处理:菌核在浸水23-45天后组织被破坏而崩解,因而丧失感染率。
4、植株避免遭受机械伤害,可减少病原菌侵入管道。
5、田间卫生: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可降低田间存活之菌核数量。
6、轮作:采用抗菌核病之作物进行轮作,可降低病源而减少病害发生。
7、罹病田区种植第二期作前进行土壤处理,包括浸水、高温热水浇灌、 蒸气消毒、药剂处理等,视实际须要选择合适方法。
6-4百香果菌核病(Sclerotinia drop)防治方法
菌核病地际部变褐色  

附录一、百香果病害之防治药剂

 附录二、百香果虫害之防治药剂

附录三、百香果病害防治药剂之防治对象与药剂作用机制

附录四、百香果虫害防治药剂之防治对象与药剂作用机制

  点击返回总目录:台湾百香果种植管理技术-百香果整合管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baixiangguo/2021-04-24/6349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