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oshark N1羽洞洞鼠标值得入手吗 Dramoshark N1羽洞洞鼠标评测
大家都知道,谈到Dramoshark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牌子我们都感到很陌生,但其实啊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Motospeed摩豹旗下新创建的新鲜子品牌,主攻高端外设领,与因科特一样,都是借由今年轻量化打孔热潮崛起为契机而崭露头角的新新厂家,N1羽就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
身为高端子品牌的首发大将,正常出牌套路N1羽势必会首先向世人展现一番自己的过人实力的:他搭配有PMW3389高端光学引擎以及欧姆龙20M的白点微动,外壳设计采用了全身式打孔,毛重仅为65g,标配洞洞鼠专有的高柔软度伞绳线,移动起来判若无物;当然,价格也是相当“劲爆”的,首发竟就需要整整499元软妹币(“我国产不知不觉都这么贵了,我好有面子(;一_一”)。依楼主之见,Darmoshark N1羽更多的还是像专为高端游戏玩家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不亲民而只面向针对于少数派的高玩利器。
此外,除本文的常规灰红版,官方还一并推出了FALLEN灰白两色定制款。
应该是出于FALLEN教练自身的要求,定制版的N1羽采用的是截然不同的PMW3360搭配欧姆龙50M微动的方案,估计是这位传奇选手更情有独钟于3360的定位体验以及50M微动的清脆感,于是便与中国版本方案略有不同。而应对中国大陆这边,因为市场气氛普遍都会无脑跟风喜欢DPI高的、性能更强劲的鼠标芯片的现状,应对市场也就采取了两种芯片搭配的措施。
这些全部由FALLEN亲自参与模具调配(这种与知名职业选手联合开发模具的案例其实很多啦没什么可吹捧的,上次介绍的OZONE F60还不就是一个,到最后不也没什么实际作用,但N1羽的实际表现我内心还是很期待的
一.简要开箱
Darmoshark的包装外观低调的可怕,硬质的天地盖纸盒,简单的黑灰钢铁底色,没有产品的概念图,前后找不到哪怕一个字的图文介绍,连最核心的品牌的标识都气色不显眼,甚至你完全无法直接通过外包装来判断盒子内的物品究竟是什么。
打开就能看到被黑色泡发棉稳妥保护的鼠标本体以及所有的附件道具,一鼠,一脚贴,一贴纸,一说明书,而已。
没有过多的粉饰,他就这样来了,来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Darmoshark不着急于展现自己,是难能的可贵。配上这个典雅的包装和高昂的价格,看来这次摩豹真的是铁了心的要再重新塑造一个全新蓬勃真正意义上高端的外设新贵出来,帮助他去完成,去实现,去圆满原本自己“山寨豹”的品牌风评已无法再做到的事情。
N1 羽,顾名思义,就是轻如鸿毛的意思,羽的本体重量为65g,设计为时下最流行的四面打孔,从上盖到侧面到底盘无一例外。
虽然多半出于自信,不过身为一介初出茅庐国产新人能直接叫价499也真的没谁了。毕竟一介羽翼未满的新人,缺少由时间打拼沉淀下来的人气积累,论品牌的知名度,压根敌不过根深蒂固的罗赛雷;论价格的竞争力,也全然不是多彩、酷冷这些的对手;再看价格,又一览众山小,这样就显得自身的定位有点尴尬。
而谈到津津乐道降价的话题,我是不抱希望的——不难看出这次摩豹致力打造一个更高断更卓越新品牌的坚定决心,那么一路走到黑的前景就定型了,不光本次的N1羽,后续出厂的其他产品也难逃价格不菲,除非他出师不利首战就挫伤了锐气,否则短时间内都不存在有降价的可能性。
模具基于EC做出优化,整体做工无非脚贴贴歪了这点无关痛痒的细节外都是一流的(~ ̄▽ ̄)~~~~~,又有外国的职业选手共同联合來筑造档次这一强有力的杀手锏,可谓万事俱备,接下来就看市场客户会不会争相买单了。
《论当代洞洞鼠市场竞争现状》 :
当下做洞洞鼠的厂商除了行业良心多彩酷冷以外全都是不管是何出身清一色的一致对外高冷,可见无论是全家上下只有寥寥一两件产品的奥丁,因科特,Dramoshark,还是以山寨卓威起家的游狼,他们的洞洞鼠就没有便宜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非要找硬茬多彩和酷冷这些对线的话,这些今年突然新生的洞洞鼠厂家的谜之定价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其实也没办法,毕竟小工厂因为产业链级生产力等问题,对于打洞这种新式制作步骤需要的成本远高于大工厂)。也就是说,这么对比起来Dramoshark的定价似乎也没高到哪里去是吧?(果不其然,性价比和价格是不一样滴,性价比全靠同行衬托~~)
那么在此之内,Dramoshark N1羽凭借着自身的一系列优点,以及出色的配色方案和独一的模具(除了EC模具就是FM模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迅速占据属于自己那一席之地。
二.外形设计
Darmoshark N1羽虽是由一个全新的设计团队参与研发,FALLEN教练亲自参与指导,但还是改变不了摩豹一时间竟还是摩豹的事实,我们总能喜闻乐见的在他家引以为傲的各种产品中找到不少其他厂家明星产品的影子(滑稽保命)。
N1羽体型128*66*39,重量65g,仔细观察一番模具后会发现它除了前端按键的造型以及左侧拇指收腰的弧度,身形都和卓威的EC相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在于前端按键的收拢,下坡幅度更大,指间距以及指肚凹槽都有所下调,相比较EC系列内凹的按键造型,这样的改变反而更加舒服,也愈发适合亚洲人的手型。——————虽然这款鼠标其实一开始是为欧洲人设计的
可以看到前端按键造型的下坡度更为平缓
指间距更小
指肚凹槽的修改
但是说起来这个按键的外观总让我觉得挺像MX518.
鼠标的整体做工极为优秀,右手人体工学,分体按键(洞洞鼠都是分体按键),四面式全身打洞,外壳结实,打孔形状依照施力地点各有不同,内部亦有加强结构,握在手中并不会感觉到任何的松垮脆弱表现(事实上,这些洞洞鼠都是经过科学的力度分析后进行打孔的,镂空网眼的形状也都是选择采用最坚固美观的斜面体六边形,除非是做工很不上道的小工坊,基本不会发生鼠身不结实易垮塌的情况)。
外壳上盖是铁灰色渐变主调,明暗度由前至后变深,氛围感不错,也有种做旧的复古情调。另外这个灰色漆层的手感与常规的金属涂层相仿,寿命以及防汗程度都要优异于传统的类肤涂层方案,但是略低于更高档金属涂层。N1羽的灰色漆层最近几天我的使用都没有看到其有任何明显的变色,相信会和金属漆层一样能用很长时间。
至于另外两种FALLEN定制版的外壳,我就不清楚了。
左右侧裙用了与上盖截然不同的类肤材质,估计也是为了照顾到防滑以及手指的体验触感。而为了制造更好的防滑能力以及贴肤顺滑效果,这里的六边形孔洞也都呈现出又扁又长的异样,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如果在座的各位拿到了这个鼠标,上手几天后对比下此的鼠类肤侧裙以及金属上壳的磨损程度,大家就能更直观的了解到楼主所言非空穴来风。金属涂层相比类肤有着天然的坚固优势,各项表现也都良好,可惜现在很多厂商都不怎么做了。。
接下来是下底盘,可见这一面所使用的的表面材质也有所不同,采用的细磨砂的塑料材质,真就一个鼠标N种材质组合了呗。但是这一面是专门“福利”密集恐惧症的舞台,本身除了密密麻麻的蜂窝式镂空,基本什么都看不到。
下方有两个不易察觉的小按钮,是用来手动调节回报率以及DPI档位的。
为了更加充分的“极致服务以表达对密恐患者的真诚爱意”,Dramoshark还选择了将鼠标的标签防伪等成分都移到鼠标线材上去了,只留下空空如也视野开阔的底盘供广大密恐们“尽情欣赏”,网友直呼受不
前文也讲到过这只鼠标的做工非常优秀,但是不知为何Darmoshark竟然帮我把右上的一块脚贴贴歪了,不知道是什么骚操作,属实煞风景,整体档次感瞬间拉胯了一个重量级。
但也有个优点,N1羽的脚贴形状似乎是和IE3.0一样通用的,这意味着你日后更换脚贴的话将会相当便捷且便宜。
三.按键部分
来看看鼠标的中岛区域。
前头是Darmoshark的logo,是一只在海面上漂游的鲨鱼鳍状,因为鼠身都被孔洞占满啦,所以本体只能屈尊放生在这里咯。
其次是一个DPI键与滚轮,滚轮的身形细窄但是刻度感适中手感不错,DPI键细小轻盈,两者都是深红配色,更显娇媚。
左侧是两颗不小的深红色侧键,依然是用触感观感两开花的金属喷漆打磨的,这两颗侧键使用的微动是华诺白点,整体触发力度轻,但是由于Darmoshark的调节不周问题,略有松晃。
此外,他俩庞大的身躯易造成后侧键误触也是个不小的麻烦。
左右主按键可谓是一款FPS鼠标最为核心的区域,N1羽常规黑红版采用的是经典的欧姆龙20M(FALLEN定制版是50M),本身是非常热门且成熟度极高的热门微动,但是搭配在N1羽上,或许是因为上盖厚度过薄以及形状狭长的身形问题,触发力度相对来说偏硬,而且回弹反馈感很差,个人认为在点击力度频繁的FPS游戏中会大打体验的折扣。
四.侃谈N1羽的打孔
拜通体式打孔所赐,N1羽的外壳重量被极大程度的缩减下来,毛重仅有65g(但其实光论外壳的那点厚度,就算打孔减下来的重量也只有区区十几g而已,大家也不要盲目的把打孔减重法列为神教)。
N1羽的打孔形状各有不一,除了侧裙的孔洞较为扁窄外,更多的异类都集中在上盖中。
我们看到N1羽上盖上的很多孔洞形状都是不规则的,除了六边形外,居然有部分是五边形的,四边形的,梯形的,甚至还有类似月牙形的,另外还有些许地方“偷懒”留白,就拿左侧指关节起点处的位置来说吧,这个地方突然出现大量留白,一开始我以为是工厂的样品型号粗心大意所致,后来才发现竟是有意为之,似乎同样是考虑到了打孔洞洞鼠上壳结构坚固的问题,特意对各个方位孔洞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密度做出微调,科学分布镂孔以便适应手掌肌肉的正常运作。
当然,也是有顺带进而提升鼠标美观度意图的。不说大话,Darmoshark的N1羽,这应该是目前来说我见到的唯一一个颜值上能勉强过关的洞洞鼠(常规洞洞鼠的模样长得可都太渗人啦)。不过,强迫症患者遇到类似这样深一块浅一块的不规则排列,照旧也会特别难受吧。
五.拓展下时下最流行的洞洞类鼠标一些最简单的优缺特性;
共有的优点
1. 最易理解的,洞洞鼠因为大面积打洞镂空的特性,节省了相当一部分机身外壳的累赘,所以相对同等身材鼠标要普遍轻盈那么十几至几十g不等
2. 大面积打洞除了能够节省重量,同时也增大了手掌内部空气的流通性,帮助手心散热减少手汗(此设计最早是由台湾的TT Esport开发的,但是因为大陆的普及问题并未大热)
3. 孔洞的凹陷部分可以极大化的增加鼠身外壳与肌肉间的摩擦力,是天然且强大的防滑结构
4. 洞洞鼠搭伞绳线,这都是行业标配了。伞绳线的优点和缺点就不用多说了,在游戏中,伞绳线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鼠标线材的拖拽感,甚至达到类似无线鼠的轻松体验
共有的缺点
1. 不防尘不防水,内部元器件的清洁是个极大地问题
2. 长相随意,颜值随缘。强烈者会让部分密恐的用户感到恶心
3. 因为打洞技术需要外设工厂配备一套新的生产流程,所以难免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提升以及生产工时的上涨,对应的,鼠标的价格也就相辅相成的抬高了。而这种价格过分上漂的现象更多的会出现在生产力不足,产品链小的一些小作坊上更为显著,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量便只能以抬高价格回本。。
六.对比卓威EC的一些区别
雨天,清晰度也就这样了,大家见谅。
左翼的收腰幅度略小
右翼基本相似但是更平缓斜度更大
最高点相同,但是整个背部轮廓的大致走向N1羽显然要平缓柔和的多
按键造型,平板型与内凹型的区别,并且B1羽的指间距更小
除了尾部,尾部N1羽更绵长,挺翘感一般
对比下来Darmoshark N1羽因为各方面的尺寸收拢,体感大小和EC2居然相似,除了尾部更加长了一截。不难看出这次摩豹带给我们的完全不再是一个无头无脑的仿制品了,而是货真价实多方位的现代化改造。
七.使用体验
性能方面N1羽采用PMW3389羽20M欧姆龙微动,主控合泰HT68FB560,自然不用多提。
鼠标整体使用手感偏向于趴握,因为模具的后背高点很高,与掌心贴合力度佳,一般的抓握都会不由自主的将手掌贴近背部。后半部分是基本卓威EC的小修小改,而而前半部分我也说过了,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毕竟也是有职业选手亲自上阵参与模具研发的。
另外就是按键的问题,此款鼠标是针对FPS向的,但是微动的反应僵硬弹性差(按耳机吧基佬的说法是酱的没错),没有更多的干脆感,这对于FPS的快速连点来说属实不会是一件太过舒服的事。侧键这里楼主上一张自己的趴握图,可以发现正常趴握情况下大拇指都是会碰到鼠标的后侧键的,加之后侧键触发力度轻,很容易造成误触,而抓握握法不会遇到这个问题。
手长的话楼主这里建议;
趴握:17cm以上就能用了,鼠型并不是特别大,和EC2的体感大小差不到哪里去
抓握:18cm--??cm
最后提一下这只鼠标全身上下唯一的“亮点”。。。它深藏于按键微动的底部,本身起初只是作为指示灯的存在,但是它的亮度着实是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因为鼠标上壳天花板可是打孔“露天”的啊,这灯光一到晚上就没人能管住了,光线透光网眼,直击你的心灵告诉你什么叫做夜间直射,那亮度,那冲击,那视觉感,8说了,上两张图给你们自己体会,反正拿到鼠标的人晚上灯能关的都关了。
八.总结
评选鼠标:全名摩豹Darmoshark N1羽
整体做工:优秀
手感体验:非常好,略强于市面上的另外两个洞洞鼠模具EC和FM
操控灵活度:还行
重量;65g,优秀
按键手感:中庸(主按键偏硬弹性僵,侧键略微松晃)
性价比:非常低
品牌效应;一般
优点:
1&2&3&4
洞洞鼠公有的优点:体重轻盈,线材柔软,洞洞表面的凹凸不平带来不错的防滑性能,以及通风透气防手汗的效果;
5.模具在洞洞鼠中的特殊性,不再是那个天下洞洞鼠皆两个胎子的模具,而且手感相对于EC青出于蓝胜于蓝
6.红灰配色狠好看
7.采用的灰色漆层不仅质感好,其耐用和防汗程度相比司空见惯的类肤也有一定优势
8.脚贴和IE3的脚贴应该是通用的,非常容易更换
老爹:还有一件事JPG!——我喜欢他们的包装~
缺点
1.洞洞鼠公有的缺点:防尘问题
2.侧键略有松晃,后侧键在趴握情况下更易误触
3.灯光效果处理不好,易刺眼
4.价格昂贵,不适合低烧玩家
老爹:还有一件事JPG!——他们居然把脚贴贴歪了!
追加建议:要是能像隔壁那样把上盖做成卡扣式设计以便于日常打开清洁内部灰尘就更好了
后日谈 或者说 本次的结局
关于Darmoshark N1羽的讲解大致也就这么多了。眼下的高阶洞洞鼠市场仍是鼠标领域的一块小圈子,他们的服务对象也都是稀少的游戏极客,高价问题司空见惯。Darmoshark N1羽在各方面的表现皆良好,没有致命问题,依靠目前让保留独有模具的优势站稳脚跟不成问题,而作为一个国产品牌的史诗级变革之作,N1羽上表现出来的进步也多不胜数,是一款相当不错的优质产品。它目前已经推销至国外,可以预测,如果未来Darmoshark N1羽获得了成功,那将又会是国产鼠标历史上一座新的的纪念里程碑——
当然,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上的。
本文转载自https://post.smzdm.com/p/ag87g45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ardware/shujian/84262.html